任性的大脑

刘梦

近年来,社会大力提倡积极运动。尽管我们都知道运动有益健康,但有时就是窝在沙发和床上不想动,每到这种时候,我们的心里都会无可避免地产生一种负罪感。不过,以后再也别为自己的懒惰自责了,因为,加拿大英属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最近的一项研究发现,人类的懒惰其实是天生的。

神经科学家让一群年轻的志愿者坐在电脑前控制屏幕上的虚拟小人。屏幕上每次都会出现一些场景,或是慵懒的,或是运动的。志愿者们需要将虚拟小人尽快地从运动状态转向慵懒状态,或是从慵懒状态转向运动状态。与此同时,研究者会用电极记录他们大脑中的活动。结果显示,将虚拟小人从慵懒状态转向运动状态,通常需要消耗更多的大脑资源,也就是说,我们的大脑本能地倾向于休养生息,而排斥那些浪费精力的活动。

对此,研究者表示,在过去,保存体能对人类的生存至关重要,因为这样可以使人们在寻找食物、寻觅住所、争夺伴侣和躲避捕食者的时候更加高效。于是,对懒惰的偏好在大脑进化的过程中得到了强化,即使我们清楚地知道运动有益健康,也不能改变大脑的选择。

在感知他人情绪的同时,我们会下意识地将其代入到自身,而感同身受正是利他主义的基础。

与此同时,我们的大脑还倾向于原谅、利他和喜欢相同的节奏。

| 原谅 |

由耶鲁大学、牛津大学与伦敦大学共同合作的一项研究发现,人们更倾向于相信“人性本善”,哪怕别人做出了不道德的行为,但只要他之后又做了好事,人们就愿意打消此前对他的负面评价。

在这次实验中,研究人员让1500多名志愿者观察两个陌生人在道德困境下的选择:为了得到金钱,是否会对另一个人进行电击。其中,“好”陌生人拒绝为了金钱而伤害他人,“坏”陌生人却为了自己的利益,选择电击他人。最后,研究人员要求志愿者们对陌生人的选择进行评价,志愿者们都对“好”陌生人给出了稳定而积极的评价,但对评判“坏”陌生人是真正坏人的信心却小了很多,而且还有可能迅速改变看法。比如,当“坏”陌生人偶尔表现出善良时,志愿者就会立即改变对他的印象。

对此,耶鲁大学的研究人员莫莉·克罗克特总结道:“大脑会以一种可原谅的方式形成社交印象。因为人们有时只是偶尔表现得很糟糕,所以我们会对坏印象实时进行更新,以此修正错误。否则,我们可能会过早地与其结束关系,并错过维持这段关系带来的诸多好处。”

| 利他 |

根据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神经科学家研究,我们的利他主义倾向可能比过去认为的更根深蒂固,这也许和大脑的特定活动路径有关。

在研究中,20个志愿者被要求玩“独裁者”游戏,也就是每局给他们10美元,这笔钱既可以留给自己,也可以与陌生人分享,一共玩24局。最后发现,志愿者们选择了将75%的奖金都用来与人共享。而当他们为其他人考虑时,大脑中负责感知情绪和疼痛的区域会变得更活跃。

專家认为,这是因为我们在感知他人情绪的同时,会下意识地将其代入到自身,而感同身受正是利他主义的基础。

| 喜欢相同的节奏 |

我们在听一些陌生的歌曲时,常常会感觉很耳熟,即使从未听过一首歌,也能轻松地猜出下一句的曲调。布鲁塞尔自由大学的认知学家安德烈·拉威格尼发现,这是因为人们喜欢的音乐,都遵循某几种相似的节奏。他们分析了全世界不同语言文化中的数百首歌曲,发现其中都包含具有共性特征的六种节奏。

专家又召集了50位非音乐专业人士参与实验,让他们重复电脑生成的随机节拍,而且这些节拍中并不包括上述六种节奏。然后,当要求他们重复这些拍子时,有趣的事情发生了。在他们的重复中,这些拍子形成了“乐曲”,并且包含那六种节奏。对此,专家认为,这可能与人类的大脑结构有关,我们的大脑中具有相同的音乐选择参数。

[编译自西班牙《真有趣》]

编辑:马果娜

推荐访问:大脑 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