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生活易错点归纳整理(1)

 专题五 我国的公民与政府

 从市民中抽选人民陪审员,满足了公众行使国家权力的诉求。(纠正:人民行使国家权力是通过选举各级人大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

 环境影响评价公示这一做法顺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扩大了基层民主的范围。(纠正:民主的范围不可随意扩大或缩小。)

 实行村民自治,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直接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纠正:实行村民自治,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直接参与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的管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加大对个人信息保护的目的是促进司法公正。(纠正:《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加大对个人信息保护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公民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秩序。)

 国歌法的颁布实施旨在维护公民的文化活动权利。(纠正:国歌法的颁布实施旨在增强公民的国家观念,规范国歌的奏唱、播放和使用,并非意在维护公民的文化活动权利。)

 开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优先维护了贫困人口的政治经济权利。

 (纠正:“优先维护贫困人口的政治经济权利”违背了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国歌法的颁布实施,旨在提高国歌的政治地位。

 (纠正:国歌的政治地位在宪法中已经明确,通过专门的国歌法提高的是国歌的法律地位,从法律层面捍卫国歌的神圣,旨在提高公民的国家观念。国歌法的颁布并没有改变国歌的政治地位。。)

 社会主义民主是人人享有的广泛民主。(纠正:民主具有阶级性,它总是属于统治阶级的,在我国,民主属于广大人民,但不包括敌对分子。)

 法律要代表公民的意志。(纠正:在我国,法律是党领导人民制定的,是党和人民意志的体现。)

 我国是人民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纠正:人民民主与人民民主专政不一样的。)

 全体公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纠正:在我国,全体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

 政务微博的出现,增加了公民政治权利和自由。(纠正:政务微博的出现畅通了公民政治参与的渠道。)

 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公民当家作主。(纠正: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公民与人民不能等同,凡人民一定是公民,但公民不一定是人民。)

 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全体公民管理国家的基础。(纠正: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不是全体公民享有的。)

 公民通过社会公示制度参与民主监督。(纠正:社会公示制度是民主决策的方式,而不是民主监督的方式。)

 社区居委会可以对非法张贴小广告和私搭乱建行为酌情罚款。(纠正:居委会是群众自治组织,不能对非法张贴小广告和私搭乱建行为进行罚款。)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保证。(纠正: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核心和本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保证。)

 公民在使用网络参与政治生活时应依法对政府的工作行使质询权。(纠正:质询权是人大代表的权利,公民可以行使监督权。)

 公民在微博上有发布自己掌握的一切信息的自由。(纠正:公民在微博上有表达的自由,也需承担表达的责任。)

 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表明公民享有的权利和履行的义务是一样的。(纠正: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表明公民平等地享有权利和平等地履行义务。)

 受教育程度越高的公民,享有公民的权利就越多。(纠正: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公民受教育程度的高低不影响公民享有的权利的多少。)

 公民可以通过网络问政说明公民享有的民主权利扩大。(纠正:说明我国的民主形式日益丰富,民主渠道不断拓宽。)

 享有权利才是人民当家作主的体现。(纠正: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体现。)我国公民基本政治权利不断扩大。(纠正: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利是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宪法和法律所规定的,不能随便扩大。)

 撰写“提案”反映了中学生积极履行公民的政治性义务。(纠正:撰写“提案”反映的是公民的政治权利,而非政治义务。)

 甲同学家楼下广场“坝坝舞”音乐声音太大,影响了家人日常休息。对此,甲同学应该向“天天630”节目投诉,行使公民的监督权。(纠正:公民行使监督权的对象是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

 开展多种形式的基层民主协商有利于扩大公民的政治权利。(纠正:公民的权利是法定的,不能随意扩大。)

 选举权就是选举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权利。(纠正:是选举国家权力机关代表即人大代表的权利。)

 在我国,公民的权力和义务是相统一的。(纠正:权利和权力不是一回事。权利一般体现私人利益,权力一般体现公共利益;权利可以放弃转让,但权力必须依法行使,不得放弃转让。)

 公民享有的权利都是一样的。(纠正:不一样,如全国人大代表享有的人身特别保护权和言论特别保障权,并非人人都有。)

 公民应先履行义务,后享受权利。(纠正:权利和义务作为法律关系,是同时产生而又相对应存在的,没有先后之分。)

 政府须切实保障公民的民主决策权。(纠正:政府须切实保障公民参与民主决策,但公民没有决策权。)

 村理事会的建立改变了村民自治的主体。(纠正:村民自治的主体是村民,村理事会的建立没有改变村民自治的主体。)

 村级财务事务“两公开一会审”的做法,是村民自治的基础。(纠正:村民自治基础是自己选举当家人。)

 村级财务事务“两公开一会审”的做法,加强了对基层行政的制约和监督。(纠正:村委会不是政府机关,不行使行政权力。)

 村民委员会是我国的基层政权机关,是村民民主管理村务的国家机关。(纠正: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县乡两级人大、政府才是我国的基层政权机关。)

 乡镇政府没有管理农村公共事务的职能。

 (纠正:农村实行村民自治,管理的是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性事业。乡镇政府作为基层政府,履行相应的政府职能,包括了对农村公共事务的管理职能。

 )

 激发社区活力,保障居民决策权有效行使。(纠正:公民有参与决策的权利,但没有决策权。)

 决策是少数精英的事,让公民参与决策过程,只会干扰决策的形成。(纠正:决策不是少数精英的事,让公民参与决策,反映公民的意愿,集中公民的智慧,有助于形成科学的决策。)

 让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是政府简政放权的新举措。(纠正:让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是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体现。)

 政府转变职能就是要弱化管理、强化服务。(纠正:政府转变职能不是要弱化管理,而是要提升管理水平、效率,打造服务型政府。)

 政府行政执法,加大对环境污染犯罪行为的审判力度。(纠正:对犯罪行为的审判属于法院职责,非政府职能范围。)

 中国共产党、人大、政协、法院、检察院等国家机关,都要依法行使政府职能。(纠正:中国共产党、人民政协不是国家机关,不能行使国家职能,更不能行使政府职能。人大、法院、检察院等国家机关,可以行使国家职能,但不能行使政府职能。)

 《行政诉讼法》的修改进一步扩大了政府职能范围。(纠正:政府职能是由法律确定的,其范围不会因上述法律修改而扩大。)

 纠正“为官不为”现象,应建立健全决策问责和纠错制度,强化对权力滥用的制约和监督。(纠正:“为官不为”不是进行决策,也不属权力滥用。)

 行政机关负责人主动出庭应诉,表明行政机关积极接受法制部门的内部监督。(纠正:司法机关对行政机关的监督属于外部监督。)

 国家行政机关要对国家监察机关负责并接受其监督。(纠正:国家行政机关对国家权力机关负责并接受其监督。)

 法治政府建设有利于保障公民各种利益诉求。(纠正:政府只能保障公民合理合法的利益诉求。)

 完善公共服务投入机制旨在减轻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责任。(纠正:完善公共服务投入机制,并不是减轻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责任,而是为了提高其服务效能。)

 拓展政府的基本职能,健全公共服务体系。(纠正:政府的基本职能包括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五个方面,是由法律规定的,不会随意拓展或缩小。)

 监察委员会的改革旨在搭建群众直接监督公共权力的新平台。(纠正:监察委员会属于国家机关,实现的是中国共产党的党内监督与国家监察的统一,不是群众行使监督权的平台。)

 行政机关负责人主动出庭应诉,表明行政机关积极接受法制部门的内部监督。(纠正:司法机关对行政机关的监督属于外部监督。)

 某市区为推进社会治理新格局而实行的特聘委员模式,代行了政府职能,推进了社区基层民主。(纠正:政府职能只能由政府行使。)

 设立雄安新区是推进我国行政区划全面改革与调整的重要举措。(纠正:设立雄安新区只是对我国行政区划的部分调整,不属于对我国行政区划进行全面改革与调整。)

 中国足球协会与体育总局脱钩,按照社团法人机制运行,是政府把组织和发展体育事业的职能转让给社会组织的表现。(纠正:中国足球协会与体育总局脱钩,按照社团法人机制运行,并不意味着政府把组织和发展体育事业的职能转让给社会组织。)

 政府解决“人在证途”的问题的根本方法是提高行政效率。(纠正:根本方法是简政放权。)

 建立宪法宣誓制度旨在推进依法行政,保障国家工作人员的合法权益。(纠正:建立宪法宣誓制度不是旨在保障国家工作人员的合法权益,而是国家工作人员行使权力要维护宪法权威,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行政机关不得法外设定权力”的规定,表明行政机关不再有权制定行政法规。(纠正:该规定表明政府要依法行政,但行政机关仍有权制定行政法规。)

 网络“举报监督专区”的设立确保了国家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纠正:网络反腐有利于国家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但不能起到确保的作用。)

 国务院机构改革旨在进一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扩大政府职权。(纠正:政府的职权是法律所规定,不能随意扩大。)

 政府有管理经济的职能,所以政府可以直接干预经济;在通货膨胀的压力下,政府应加强对经济的干预。(纠正:政府履行组织经济建设职能,并不意味着政府可以直接干预经济,而是以宏观调控为主,主要经济和法律手段,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间接引导经济。)

 政府必须切实实行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纠正:政府依法行政,法院、检察院属于司法机关,需要公正司法。)

 发展协商民主属于政府的“阳光工程”。(纠正:发展协商民主,属于决策范畴,“阳光工程”是政府自觉接受监督的表现。)

 国务院行使构建法律体系的职能。(纠正:在我国立法权属于人大及其常委会,其他机关没有立法权。)

 政府赋予人民基本的文化权利。(纠正:人民权利是我国宪法赋予不是政府赋予。)

 政府职能正逐步减少。(纠正:我国政府转变职能并不意味着职能减少。)

 政府职能的履行主体是国家机关。(纠正:履行政府职能的主体必须是政府部门即行政机关,权力机关、司法机关、党的机构、群众团体或人民政协则不能履行政府职能。)

 政府要直接参与食品生产和管理。(纠正:政府不能直接参与食品生产。)

 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是树立政府权威的需要。(纠正: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并不是为了单纯地树立政府权威,而是更好地服务于民。)

 取消和下放大量行政审批事项,表明政府对经济的调控作用在减弱。(纠正: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但政府对经济的调控作用并没有减弱。)

 政府购买社会公共服务是提升社会组织地位,弱化政府管理职权的体现。(纠正:政府购买社会公共服务,有利于提高社会公共服务能力和公共服务质量,社会组织地位并没有提升,也没有弱化政府管理职权。)

 政府要依法行政,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必须加强立法工作。因此政府属于立法机关。(纠正:政府加强立法工作,是指行政立法,我国的立法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

 在政府民主决策过程中,坚持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对少数人的意见不予考虑。(纠正:少数服从多数原则、尊重少数原则都是我们在民主决策中应坚持的原则。)

 从根本上讲,一个政府是否具有威信的决定因素是政府及其公职人员履行职责的效果。(纠正:决定因素应该是国家性质。)

 我国的行政机关指上至中央政府下至村委会各级组织机构。(纠正:我国的行政机关应是乡镇以上含乡镇的各级行政部门,村委会不是国家行政机关。)

 自律是有效制约权力的关键。(纠正:有效制约权力的关键是健全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体系。)

 构建基层社会管理平台是完善政府行政管理体制的创新。(纠正:基层社会管理属于基层群众自治,不属于政府。)

 政府可弱化市场监管,增加公共服务。(纠正:政府要强化而不能弱化市场监管。)

 法制的完善意味着减轻了政府的行政责任。(纠正:法制的完善使政府受到了权力行使范围的限定和权力运行过程的监督。)

 增强政府的科学执政意识。(纠正:科学执政的主体是中国共产党而非政府。)

 法制部门的监督属于司法机关的监督。(纠正:属于行政系统内部的监督。)

 依法行政就是依法执政。(纠正:前者是对政府来说的,后者是对共产党来说的。)

 开展“网络在线问政”活动是健全权力制约机制的关键。(纠正:对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的关键是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体系,一靠民主,二靠法制,二者缺一不可。)

 政府须切实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纠正:公正司法的主体是司法机关。)

 新的监察委员会与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合署办公,将人大、政协、法院、检察院及其他公共部门纳入监察范围,旨在清除公共部门滋生腐败的社会土壤。(纠正:“清除公共部门滋生腐败的社会土壤”夸大了新的监察委员会设立的作用。)

 有效制约和监督权力的关键是发挥人民民主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纠正:关键是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体系,一靠民主,二靠法制。)

 实行政务信息公开制度就是为了规范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执法行为。(纠正:更重要的是为了保障人民的权益。)

 专题六 我国政治制度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全国人大常委会依法行使最高立法权。(纠正:全国人大常委会的职权不加“最高”。)

 人大行使质询权开展专题询问,有利于加大人大监督工作力度。(纠正:混淆了人大与人大代表的权力(利)。人大履行监督权,人大代表履行质询权。)

 审议各项议案、表决各项决定是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共同职责。(纠正:表决权和审议权是人大代表的权利,而不是人大的权力。)

 人大代表行使了提案权和决定权。(纠正:决定权是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是我国的立法机关。(纠正:我国的立法机关是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

 该县人大对政府工作进行评议改变了县人大的职权范围。(纠正:该县人大对政府工作进行评议是县人大在履行自己的监督权,也是对县人大工作的一种积极探索。但不能说改变了县人大的职权范围。)

 人大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代表人民行使决定权。(纠正:决定权是人大的权力,而不是人大代表的权利。)

 决定特赦部分服刑罪犯的权力属于人民法院。(纠正:决定特赦部分服刑罪犯的权力属于全国人大或全国人大常委会,不属于人民法院。)

 行政机关积极接受司法机关的监督并对其负责。(纠正:在我国,各级国家机关都对人民代表大会负责。)

 人民法院是我国的法律监督机关。(纠正:人民检察院是我国的法律监督机关。)

 人大代表有权依法决定国家重大事项。(纠正:人民代表大会有权依法决定国家重大事项。)

 全国人大常委会具有最高决定权。(纠正:全国人大具有最高决定权。)

 全国人大代表有决定权。(纠正:决定权是人大的权力,而不是人大代表的权利。)

 公民要积极依法行使立法权。(纠正:立法权是人大的权力,而不是公民的权利。)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有审议权。(纠正:审议权是人大代表的权利,而不是人大的权力。)

 人大代表有依法行政的义务。(纠正:人大代表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没有依法行政的义务,政府依法行政。)

 人大代表有权提出意见并直接处理问题。(纠正:人大代表有权提出意见,但不能直接处理问题。)

 人大代表代替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纠正:人大代表代表人民直接行使国家权力。)

 人大和其他国家机关是相互监督的关系。(纠正:监督和被监督的关系。)

 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了《政府工作报告》,在这里,人大代表行使了决定权。(纠正:在这里,人大代表行使了审议权和表决权,决定权属于人民代表大会。)

 假如我是人大代表,当我调查到某工厂生产假冒伪劣产品时,可以立即拿出代表证要求厂家停产整顿。(纠正:人大代表有监督权,但没有执法权,不能要求厂家停产整顿。)

 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所以人民能直接行使国家权力。(纠正:人大代表是国家权力的直接行使者。)

 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最高权力机关。(纠正: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最高权力机关。)

 人民代表大会享有最高立法权、最高决定权、最高任免权、最高监督权。(纠正: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才享有。)

 人民代表大会具有监督权,可以监督宪法和法律的实施,是我国的法律监督机关。(纠正: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人民检察院是我国的法律监督机关。)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权力机关,都能制定法律,都是立法机关。(纠正:我国的立法机关是唯一的,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地方人大只有制定地方性法规的权力(地方性法规不能等同于法律),不是立法机关。)

 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重要的是落实依法治国方略。(纠正:最重要的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立国之本,是我国生存和发展的政治基石。(纠正:应该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体,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我国人大代表的选举采取普遍的差额选举和直接选举。(纠正:我国人大代表的选举采取普遍的差额选举,但是县及县以下人大代表的选举采取直接选举。)

 人大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可以行使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纠正:人大代表由选民直接或间接选举产生,行使提案权、审议权、表决权、质询权、)

 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表决确定9月3日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是人大常委会决定权的体现。(纠正:人大常委会立法权的体现。)

 代表分组审议李克强《政府工作报告》并提出修改意见行使的职权是决定权、提案权。(纠正:审议权、表决权。)

 《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的审议通过确立了党的领导核心地位。(纠正:党的领导核心地位早已确立。)

 “请予审议”意味着全体与会代表和委员可以对《政府工作报告》进行审议。(纠正:政协委员没有审议权。)

 民主党派的上述做法创新了外部监督的形式,提升了人民政协的履职能力。(纠正:不能将民主党派的做法等同于人民政协的履行职能。)

 协商民主是加强权力监督体系建设的必要前提。(纠正:协商民主有利于加强权力监督体系建设,但不是加强权力监督体系建设的必要前提。)

 人民政协是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履行参政议政的国家职能。(纠正:参政议政是人民政协的职能,不是国家职能。)

 政协委员们围绕互联网金融这一话题各抒己见出谋划策是在行使国家权力。(纠正:参政议政。)

 L市政协就市政府起草的《L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草案)》开展协商,体现了政协委员直接管理国家经济社会事务。(纠正:政协是参政议政,并不直接管理国家经济事务。)

 守底线、讲原则、重法治成为新常态,这有利于广大党员履行国家管理职能,提高依法行政能力。(纠正:政府履行国家管理职能,依法行政。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领导核心,依法执政。)

 惩治腐败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心任务。(纠正:经济建设是我国目前的中心工作。)

 惩治腐败改进和完善了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纠正:惩治腐败有利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更好地为人民服务,而不是改善党的领导和执政方式。)

 党的建设是我国当前最大的政治问题。(纠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国当前最大的政治问题。)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纠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司法机关拥有部分国家立法权。(纠正:国家立法权归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司法机关无权立法。)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具有自身特殊利益的政党。(纠正: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没有自身特殊的利益。)

 在我国中国共产党具有立法权但没有司法权。(纠正:中国共产党是领导核心,既没有立法权也没有司法权。)

 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有质询权。(纠正:人大代表有质询权,政协委员没有质询权。)

 政协代表人民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纠正:人大代表代表人民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

 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必须履行国家管理职能。(纠正:国家职能只能由国家机关履行。)

 中国共产党提高依法行政的水平。(纠正: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政府依法行政。)

 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因此要依法行政,行使组织和领导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职能。(纠正:中国共产党要依法执政,政府要依法行政、履行政府职能,党不能与政府相混淆。)

 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在朝党,民主党派是反对党、在野党;党执政的目的是保证党的领导核心地位。(纠正: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他们是亲密友党的关系;党执政的目的是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中共中央提出方针政策是通过全国人大、国务院、全国政协变为国家意志的。(纠正:中国共产党对国家的政治领导是通过法律来实现的,党的政治领导通过全国人大变为国家意志。)

 各民主党派和中国共产党有共同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纠正:各民主党派和中国共产党有共同的利益和政治基础。中国共产党代表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的利益;各民主党派代表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利益。)

 中国共产党坚持在组织上对各民主党派的领导。(纠正: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在政治上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在组织上是相互独立的。)

 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纠正: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在政治上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在组织上是互相独立的,在法律地位上是平等的。)

 人大与政协都是我国的国家机关,人大代表与政协委员都是选举产生的,人大监督与政协监督都具有法律约束力。(纠正:人大是国家权力机关,政协是政党制度的重要机构,不是国家机关;人大代表由选民选举产生,政协委员则是经民主协商推荐产生的;人大是运用国家权力进行监督,具有法律约束力,而人民政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一种重要形式,是一种民主监督,不具有法律约束力。)

 由政协委员提交正式提案表明其代替公民行使建议权。(纠正:政协委员提交提案,是政协委员参政议政的体现,政协委员不能代替公民行使建议权。)

 人民政协是我国重要的国家机关,政协委员有权依法制定宪法和法律。(纠正:人民政协不是国家机关,政协委员没有权力制定宪法和法律。)

 依法执政是中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纠正:依法治国是中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

 中国共产党要依法行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纠正:中国共产党是依法执政,政府才是依法行政。)

 政协委员依照宪法和法律参加行使国家权力。(纠正:人大代表依照宪法和法律参加行使国家权力。)

 各民主党派和中国共产党是监督和被监督的关系。(纠正:是互相监督的关系。)

 我国的多党合作就是多党联合执政。(纠正: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

 民主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纠正: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

 国家法律依靠党的政策实施。(纠正:国家法律依靠相应的国家机关去实施。)

 中国共产党与人民代表大会是上下级关系。(纠正:二者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中国共产党属于党的系统,人大属于国家机关体系,不是上下级关系。)

 政协代表人民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纠正:政协不是国家机关,不能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

 政协具有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和政治协商的国家职能。(纠正:政协具有三项职能,但政协不是国家机关,不能行使国家职能。)

 人民政协的职能是政治协商、相互监督和参政议政。(纠正:人民政协的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

 民主党派围绕民主和团结两大主题,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职能。(纠正:应该是人民政协。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参政的基本点是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

 中共中央是我国的权力机关,全国人大、国务院、全国政协都是中央的执行机关。(纠正:我国的权力机关是全国人大,全国人大、国务院、全国政协都在中共中央的统一领导下(政治领导)协调一致开展工作,“一府两院”是全国人大的执行机关。)

 人民政协是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履行参政议政的国家职能。(纠正:人民政协不是国家机关,不履行国家职能。)

 《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旨在坚持依法执政,完善国家法律体系。(纠正:《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属于党内规章,不是国家法律。)

 国家对民族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是提高少数民族政治、经济地位的主要手段。(纠正:“主要手段”说法错误,民族省区的发展主要还在自己。)

 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鼓励公民信教。(纠正: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尊重公民的宗教信仰,但并不鼓励公民信教。)

 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是实现西藏经济社会与内地共同发展的基础。(纠正:民族平等是实现西藏经济社会与内地共同发展的基础。)

 内地为西藏培养人才是消除民族间文化发展不平衡的必由之路。(纠正:民族间文化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不能消除发展的不平衡。)

 西藏自治区自治机关的立法,覆盖了民族区域自治权的全部内涵,规定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权利。(纠正:西藏自治区自治机关的立法,仅仅是覆盖了民族区域自治权的部分内容。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权利是由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的。)

 西藏自治区自治机关的立法,保障了少数民族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特殊地位。(纠正:在我国政治生活中,各民族一律平等,少数民族并没有特殊地位。)

 为民族地区培养民汉双语法官有利于民族地区各级法院变通执行国家法律。(纠正:变通执行国家法律的权力属于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自治权,只有自治机关才能行使自治权。自治机关是人大和政府,不包括法院。)

 西藏自治区划拨专项经费,大力改善寺庙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条件的做法保障了公民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

 (纠正:我国公民宗教信仰自由是宪法赋予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因此是我国宪法和法律保障了公民这一权利。)

 我国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纠正:我国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意味着,要求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科学文化知识武装自己,要求对宗教教义作出与唯物主义一致的阐释。(纠正: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不能要求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也不能要求其对宗教教义作出与唯物主义一致的阐释。)

 各族群众同过民族节日是各民族实现共同繁荣的根本途径。(纠正:各民族实现共同繁荣的根本途径是加快民族地区发展。)

 国家对民族省区的财政转移支付是提高少数民族政治、经济地位的主要手段。(纠正:“主要手段”说法错误,民族省区的发展主要还在内因。)

 民族团结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核心内容、民族平等的基础。(纠正:自治权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

 在西藏只有自治区人大及其常委会才能行使自治权。(纠正: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包括自治地方的人大及政府。)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地方有权制定民族区域自治法,行使自治权。(纠正:民族区域自治地方有权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等自治性法规。)

 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民族乡的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府和司法机关。(纠正:自治机关是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不包括民族乡的人大和政府,也不包括司法机关。)

 民族区域自治是由我国民族关系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这些现实情况是指我国自秦汉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纠正:我国自秦汉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历史特点。现实情况是指“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

 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是我国的一项根本政治制度。(纠正: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我国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政治保障。(纠正:党的领导是我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政治保障。)

 民族团结是实现民族平等的政治基础。(纠正: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

 我国消除了各民族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纠正:“消除了各民族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与现实明显不符。)

 我国宗教是信教群众自办的事业。(纠正:我国政府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

 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享有高度的自治权。(纠正: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享有一定的自治权,特别行政区才享有高度的自治权。)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有立法权。(纠正:自治机关包括人大和政府,只有人大才有立法权。)

 人大代表行使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自治权。(纠正:人大代表行使的不是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自治权。)

 在我国,宗教活动受到法律的保护。(纠正:正常的宗教活动才受到法律的保护。)

 宗教不得干预政治,政治也不能干预宗教。(纠正:宗教不得干预政治正确,但政治也不能干预宗教是错误的。)

 我国支持和鼓励人民信仰宗教。(纠正:我国是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但不支持和鼓励。)

 我国实行独立自主自办的方针,与外国宗教不存在交往。(纠正:我国宗教在独立自主自办的前提下,发展与国外宗教的交流和交往。)

 宗教已经完全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纠正: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我国的宗教性质已发生了根本转变,宗教信仰的本质已经发生了变化。(纠正:在我国,虽然宗教发生了变化,但是宗教信仰的本质没变,仍然是唯心主义世界观。)

 依法管理宗教事务是为了使宗教信仰者最终放弃有神论和宗教信仰,逐步消灭宗教。(纠正:依法管理宗教事务是为了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把宗教活动纳入政策、法律、法规范围内。)

 人民当家作主是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纠正: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有机统一。(纠正: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专题七 国际社会与我国的外交政策

 中国成功举行高峰论坛强化了以和平发展为特征的结盟伙伴关系。(纠正:中国不与世界上任何国家结盟。)

 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的成功举办开辟了政党交流合作,消除国家间利益分歧的新路径。(纠正:国家间的利益不可能完全一样,国家间交往应该求同存异,扩大共识。消除国家间的利益分歧是不可能的。)

 中国参与国际减贫扶贫意在展示日益增强的综合国力。(纠正:中国参与国际减贫扶贫的目的在于促进世界共同发展,而不是要展示自己的综合国力的强大。)

 对话会的成功举办推动了政党间相互尊重、求同存异的国际新秩序的形成。(纠正:国际新秩序是国家间的一种秩序,不是指政党间的关系,且国际新秩序还没有形成。)

 “南南合作援助基金”维护了发展中国家优先发展的权利。(纠正:主权国家都享有平等发展的权利,“优先发展”表述错误。)

 中国撤离外国公民的国际救助行动,体现了中国的国际权利和国际义务。(纠正:这是在履行主权国家的国际义务,并不是行使国际权利。)

 一国可以自由修改宪法、变更政体、确定经济体制、缔结条约、进行自卫战争等是主权国家享有平等权的表现;任何国家都不得以任何方式强迫他国接受自己的意志;在外交文件上有使用本国文字的权利等是主权国家享有独立权的表现。(纠正:前者是独立权的表现,后者是平等权的表现。)

 我国处理国际问题时主要根据伙伴国的利益制定政策。(纠正:立足于国家利益是一国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经济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纠正: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

 国际组织是国际社会最基本的成员。(纠正:主权国家是国际社会最基本的成员,也是国际关系的主要参加者。)

 领土是一个国家的生命和灵魂。(纠正:主权是一个国家的生命和灵魂。)

 国际关系是由国家间的共同利益决定的。(纠正: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

 人权高于主权。(纠正:主权是人权的前提和基础,一个国家的主权是该国人民享有人权的前提,没有主权,就没有人权。因此说“人权高于主权”是错误的。一些西方国家打着“人权高于主权”的旗号,其实质是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是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纠正:国家利益才是决定因素。)

 世界各国面临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纠正:由于国家性质不同,国家根本利益存在差别。)

 国家力量相同是国家间合作的基础。(纠正: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间合作的基础。)

 这表明中法两国把维护共同利益作为对外活动的目的。(纠正:维护本国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目的。)

 全球发展最突出的问题是粮食安全问题。(纠正:全球发展最突出的问题是南北发展不平衡。)

 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各国制定外交政策的依据、出发点。(纠正:国家利益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权益,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而利益的对立则是引起冲突的根源。)

 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是推动和平发展的根本途径。(纠正:推动和平与发展的根本途径是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我国的国家主权是国家权力机关独立行使的内政外交方面的最高权力。(纠正:中央政权机关所固有的处理国内国际事务的最高权力。)

 安理会上述决议表明联合国代行成员国刚果(金)的部分独立权和自卫权。(纠正:“独立权和自卫权”是主权国家的基本权利,联合国不能越俎代庖。)

 国际社会不同反应的根本原因是国际关系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纠正:国家之间利益的差异性。)

 中国尊重联合国在国际社会中的领导地位。(纠正:联合国是国际社会的协调者而非领导者。)

  “一带一路”标志着以相互依存为核心的国际新秩序的建立。(纠正: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国际新秩序尚未建立。)

 中国通过联合国坚持以双边主义的方式实现共同安全。(纠正:中国通过联合国坚持以多边主义的方式实现共同安全。)

 联合国大会是唯一有权采取行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机构。(纠正:联合国安理会才是。)

 中国作为联合国的创始会员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一贯支持联合国的各项工作,参加联合国的各项活动。(纠正:一贯支持按联合国宪章精神所进行的各项工作,参加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各项活动。)

 恐怖主义是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纠正: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主要障碍。)

 只有维护本国利益,才能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纠正:若只顾本国利益,而不顾他国利益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就不能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甚至会阻碍或破坏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中国已逐步成为协调亚太地区各国间安全事务的中心。(纠正:中国是负责任大国,不能说中国成为协调亚太地区各国间安全事务的中心。)

 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的中国方案实现了世界各国政治经济的均衡发展。(纠正:当今世界各国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差距较大。)

 中国撤离外国公民的国际救助行动,体现了中国外交政策和军事战略的转变。(纠正:我国的外交政策并没有转变,仍然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世界的多极化趋势意味着当代世界已经实现了多极化。(纠正:世界多极化深入发展,只是趋势。)

 发展与非洲国家的关系彰显中非是战略互信、相互支持、相互帮助的区域共同体。(纠正:“区域共同体”不符实际,中国和非洲是逐步走向成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我国通过伙伴关系应对全球性挑战和第三方威胁。(纠正:我国奉行不结盟政策。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其内容就包括不结盟、不联合一个国家反对另一个国家。)

 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已经形成。(纠正: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两大问题一个也没有解决,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还没有形成。)

 中法两国始终不渝地走和平发展道路。(纠正:我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不能由此判断法国也走和平发展道路。)

 独立自主是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纠正: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不是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国际交往的基本准则。(纠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

 中国已成为维护世界秩序的主导力量。(纠正:中国是负责任大国,在国际事务和地区问题上发挥着重要作用,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并不是主导或领导力量,也不是中心,不起决定作用;增强了我国的话语权,但不是确立话语主导权。)

 发展与非洲国家的关系彰显中非是战略互信、相互支持、相互帮助的区域共同体。(纠正:“ 区域共同体”不符合中非地理位置实际,中国和非洲是逐步走向成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中国在东盟事务中发挥主导作用。(纠正:中国没有也不能在东盟事务中发挥主导作用。)

 各国在建立国际新秩序上的主张是一致的。(纠正:各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存在差异,在建立国际新秩序上的立场也存在分歧,这种分歧的焦点是搞强权政治还是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平等互利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纠正: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我国的外交政策的决定因素是国家性质和国家力量。(纠正:决定因素是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

 中国已成为维护世界秩序的主导力量。(纠正: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力量,而不是主导力量。)

 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军事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纠正:应该是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

 对解决国与国之间的分歧和争端,我国政府的主张是建立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国际新秩序。(纠正:对解决国与国之间的分歧和争端,我国政府的主张是应按照联合国宪章和国际法准则,通过协商和平解决,反对诉诸武力。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建立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国际新秩序。

 一国的经济越发达,对维护世界和平的贡献就越大。(纠正:不能这样认为,这是不科学的。)

 我国政府一贯信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因此,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同世界各国发展友好合作关系。(纠正:我国同各国发展友好合作关系是有原则的,是以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为基础的,在涉及民族利益和国家主权的问题上,绝不屈服于任何外来压力,绝不拿原则做交易的。)

 加强与周边国家合作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纠正: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

 各国的外交政策都是由本国的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决定的。(纠正:都是由各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的。)

 弱国无外交,经济实力的强弱决定一国的外交政策。(纠正:弱国也可以发展对外交往、推行本国的外交政策、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纠正: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

 维护国家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唯一目标。(纠正:这只是我国外交政策的首要目标,还有对外目标即“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我国外交政策捍卫的最高利益是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纠正:我国外交政策捍卫的最高利益是我国的独立和主权;

 中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立场发生了变化。(纠正:中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立场独立自主不会发生变化。)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各国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纠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

 各国和平共处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纠正: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积极因素和坚定力量,对国际事务发挥主导作用。(纠正:应该是对国际事务发挥着重要的建设性作用。)

推荐访问:政治生活 归纳 整理 易错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