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红楼梦》有感11篇

篇一


翻开那拓有“红楼梦”的厚厚书页,看着那有些陌生但又十分熟悉的语句,我忽然意识到,我已许久未曾翻阅过它。即便如此,但那熟悉的篇章,大观园内千姿百态的小姐们还是铭刻在我的脑海;
那大观园里每日的说说笑笑,那诗社里的才华横溢,拍手叫绝;
以及地被花团锦簇的贾宝玉……无一不让人怀念,让人叹惋。

《红楼梦》里纷繁复杂,但最吸引我的还是那“心较比千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的林黛玉。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香消断有谁怜”?

一次葬花之举,不是她意兴而来,也不是有意为之,只是情到深处,不知所知。她葬花时的细致谨慎,无一不是她内心细腻的表现,可是有人厌恶她的感时愤世,难道一位寄人篱下的女子不能借此抒解心情吗?难道一位命途坎坷的女子不能表现自己与花的同病相怜吗?难道葬花不是她对自己的一次心灵上的洗礼吗?

她的博学多才,慧质兰心,又岂是一般人能有的?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她才华横溢,在层林尽染,花团锦簇之中的能独占鳌头,淋漓尽致表现自己的才华,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所有人面前,在那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时代里,她却可以排除万难,饱读诗书,不让自己被人看轻了去。

我想她葬花时的悲怆凄哀,命途的崎岖坎坷才养就了她别样的美丽。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她与宝玉的悲惨结局是我内头的一根硬刺。如果黛玉活着该多好。

如果她还活着,宝玉的奋不顾身便会使两人永远在一起,便不会体会到封建的枷锁,没有最后含恨而终的痛苦。

只希望她下一次不再做绛珠草,不得那神瑛侍者的灌溉,不去回报那一生的眼泪,只希望她下一次不做黛玉,从不认识宝玉,便再无这让人烦忧担心的爱情。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或许对黛玉来说,死是一种解脱,是一次释放。对她来说欢声笑语的大观园不是她的依托,宝玉的爱情也不是她最终的归宿,她要的只是自尊、自强、不被人轻视罢了。

篇二

红楼梦塑造了数百个栩栩如生的各类人物,堪称世态画卷,其中为大家所熟知的也是书中的一众主角,贾宝玉、“十二钗”及贾家一众人物。其中贾宝玉叛逆乖张,林黛玉惆怅满怀,薛宝钗世故圆滑,而贾母,似乎是无足轻重又举重若轻的配角。她在里面处处显示了她对子孙的溺爱,却不知这只是她显露的冰山一角。且让我们看看作为一家之长的她,到底深藏了何等绝技。

假如不那么严谨,《红楼梦》也可以称之为“大观园故事集”,因为最主要的故事都发生在大观园里。大观园里不仅居住了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等人,还住着贾府最有权威的人物——史老太君——贾母。我们知道,《红楼梦》的人物刻画极为精妙,那么在曹雪芹的笔下,贾母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呢?

相信凡是接受高中教育的人,都对高中语文课本上的《红楼梦》选段有印象,这个选段讲的是林黛玉初进荣国府。以林黛玉的行踪为线索,将荣国府的建筑布局及贾家众多人物做一白描。也就是在这次见面会上,我们见识了《红楼梦》众多主角的出场以及它们的外貌、性格及在贾家的地位。读到这里,读者们不妨回忆一下高中课堂上,语文老师是如何讲述这个选段所透露出的贾府上下一众人物的性格特点的。不难看出,王熙凤是泼辣精明而深受贾母宠爱,宝玉则天真得有点痴傻,林黛玉则谨小慎微,而作为贾府的中心——贾母呢?我清楚记得当年语文老师告诉我们标准答案说:贾母年老糊涂。现在想来,这个说法大谬不然!贾母老则老矣,却绝不糊涂。

首先不妨回想一下贾母如何瞒骗宝玉。贾宝玉初见林黛玉就极感亲切,并问有玉无玉,黛玉答曰无玉,宝玉因此发作,摘下那玉,并狠命摔去,贾母忙哄他道:“你这妹妹原有这个来的,因你姑妈去世时,舍不得你妹妹,无法处,遂将他的玉带了去了:一则全殉葬之礼,尽你妹妹之孝心,二则你姑妈之灵,亦可权作见了女儿之意。因此他只说没有这个,不便自己夸张之意。你如今怎比得他?还不好生慎重带上,仔细你娘知道了。”说着,便向丫鬟手中接来,亲与他带上。宝玉听如此说,想一想大有情理,也就不生别论了。

从上面这段话不难看出,贾母反应之灵敏丝毫不亚于王熙凤,张口就诌出个说法让贾宝玉信服,而且有情有理,先甜言哄宝玉,然后又抬出宝玉老娘吓唬他,可谓软硬两手。从这点看,哪里糊涂了?

当然,贾母毕竟年事已高,人老了喜欢热闹,因而能让贾母开心的王熙凤就深受宠爱,并获得权力管理贾府上下事务,而且时时中饱私囊。这一点,贾母不是不知道,只是故意装聋作哑而已。百岁老人要做一个大家族的家长,没有装聋作哑的本领是不行的。俗话说“不痴不聋不做家翁”,就是凡事要睁只眼闭只眼,这样一大家人才能和和睦睦地生活下去。

篇三

每次看《红楼梦》,总也看不到结尾,原因无他,只是觉得林黛玉的生世可怜本就可怜,可为什么结局也那么的凄惨,为何要让她知道宝玉成亲,最后气结而亡。这个结局知道就够了,没必要去一遍遍的温习那种心痛。

我知道很多人写了红楼梦的续篇,以前对于这种书,我总是排斥的。觉得那些人搞出一个个大团圆,或死而复生或仙境重逢之类的结局,实在是没有好处。这么粗劣的改续,无聊的紧。但是这次去图书馆,见到书架上好几个版本的这种书,抽出一本,粗略的翻了一下,却使我萌动了重读红楼结尾几章的想法。

读至尾章,听甄世隐说着什么“兰桂齐芳”我不由黯然。对于黛玉的遭遇,我依然惋惜哀叹不已,但薛宝钗这样的人物,也要像李纨一样,将一生都葬在这片冷酷的园子里么?

以前,我一向是不喜爱薛宝钗的,觉得她是一个既冷酷又自私的人。但是此刻,我竟然不由不一样情她了。其实细想起来,她的杯具也许比林的更令人叹惋。

薛家也是大家族之一,薛宝钗从小就家境富足,饱读诗书。理解的是极为全面而正统的教育。贾母总是夸她“沉静宽厚”。没错,这正是她从小被教育过的为人方式,也是古代女子应有的美德。甚至悲喜都不应形于颜色,否则就是“不尊重。”综观全书她的举止,几乎从未超出这些束缚。只有一次宝玉将她比做杨妃令她大怒,可也只是冷冷的用一句话反讽过去。以前最恨她在蜂腰桥下陷害林的一段。此刻想来,其实也并不是完全不能够明白的恶毒举动。她从小生长在皇商家庭,这种“趋吉避凶”的法门就应是早就深深的印在心中了吧。虽然她的做法很自私,但在她,也许认为人理所应当就该这样应对。其实她才是最可悲的人,一生都被别人的看法和所受的教育支配着。从来都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没有开心也没有不开心,只是按照理所当然的道路走下去。从未得到过全心全意的感情,也没有谁真正的关心过她。而她,也就认为世界本就如此。认为夫妻间有的不是真诚的感情而是“举案齐眉”的尊重;
认为母女间有的不是血浓于水的亲情而是服从的孝道。这样冷酷的纲常,竟是她遵守了一生的原则,而且还毫无知觉的麻木着。

在封建社会的礼教中,做出这样的选取,也是身不由己的。她只是一个典型的循规蹈矩的服从者。她是聪慧有才的,却被教育着认为女子读书也是无用,香菱和湘云谈诗她说道“一个女孩儿家,只管拿着诗作正经事讲起来,叫有学问的人听了,反笑话说不守本分的”;
她也熟悉剧作戏曲,却认为这些淫词巧句是不能为端庄淑女所知的,因而委婉的批评宝琴的咏古诗;
她像任何人一样期望有完美的生活,但当母亲为了贾府的权势而把她嫁给痴痴傻傻的宝玉时,正因母亲告诉说她已经应承了,也就只有流泪理解。直到最后宝玉出家,她的杯具到达高潮。即使在这时,她依然是不能由着本性而为的。王夫人说“看着宝钗虽是痛哭,他端庄样儿一点不走,却倒来劝我,这是真真难得的!”可想想宝钗如此人物,又这样年轻,此时想起自己的一生将如何结束,她的痛苦其实并不在黛玉焚稿之下呀!可她依然只能克制着,这是她的“尊重”!

与黛玉相比,宝钗的一生也许更为可悲。黛玉至少曾得到过那虚无缥缈的感情,且她没有看到家族没落的悲惨下场,而是一死解脱了时刻所有的痛苦。而宝钗一生“愚昧而不自知”而且依她的性格,终其一生,也只能是任由生活这把钝刀一点一点割掉生命吧!

本应是一个敢爱敢恨,个性洒脱,恣意生活的宝钗,却成了红楼数场杯具中的一个。“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对于她的一生,曹雪芹先生就应也是叹惋的吧!

篇四

《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我读完它感触颇深。它讽刺了我国古代封建恶势力独霸一方的丑态与它最终将会走向灭亡的必然命运。

《红楼梦》刻画了两百多个人物,他们各具特色。给我印象深刻的有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等。

贾宝玉这个人由于从小被祖母与母亲溺爱而造成每日与女孩儿们玩乐,不顾学业,而且多愁善感的性格特点,但也是正因这样,他的父亲贾政才会不喜爱他,宝玉也很惧怕他的父亲。虽然大观园里的人尽是心灵肮脏,但是也有真情在,贾宝玉与林黛玉真心相爱,最终却套但是封建婚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命运。

林黛玉也是多愁善感、经常落泪,都说她心眼小,但是只有她才拥有贾宝玉这个知己。薛宝钗在大观园里可算是最有心机的一个了。她为人处事很能干,蒙住了很多单纯人的眼睛,她人缘极好,却得不到宝玉对她的真爱,她极力讨好没一个人连贾母也不在话下。

王熙凤是最泼辣的一个了,不仅仅办事干练,而且心直口快,常噎得人说不上话来,她处处不吃亏,人们称她“凤辣子”,却逃但是早逝的命运。

大观园里的人物我喜爱的要数探春了,他心机不如宝钗,文学功底不如黛玉,但是她为人爽朗,而且冷眼看一切,或许她有一点孤高自诩,但是能在混浊的世界里冷眼看一切的又有几个呢?但她的命运同样也是远嫁,离开家乡,离开父母。

贾母可算是仁慈的了,她疼爱孙子孙女们,甚至连与自己毫无血缘关联的小孩子也疼爱,但是她的话何尝不暗藏玄机呢!黛玉刚进荣国府时,贾母让她做上座,她不肯,贾母说了句“你是客,本应如此。”暗示了她从来没有把黛玉当成是自家人,虽然表面上和谁都很亲切,但是她但是是假慈悲罢了。

读完《红楼梦》让我见识了人间的美与丑、善与恶,让我懂得人们之间并不只有完美的事物,也有肮脏与丑陋的灵魂。

篇五

也许,看过《红楼梦》的大多数人都不明白黛玉,她也无需别人明白,正因不懂得她的人是不会了解她内心深处的向往的。

“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作者透过贾宝玉的眼睛为我们描绘了一个聪明多才、美貌体弱的病态美人。这么一个柔弱的女子,无视世俗的传统规律,反其道而行之。在经受了无数摧残之后,生命尽头到来之际,封建社会的狰狞面目加速了她的香消玉陨。

看过《红楼梦》,我们不会忘记黛玉临死前的那个场景,病危之际,紫鹃四处求人,却没人肯帮。为避免晦气,贾母把宝玉的婚事也转到别处去办理。一面是成亲的喜庆景象,一面是死前的哀怨凄婉,“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无怪乎黛玉的葬花吟诵。什么地方有一个干净的、理想的地方,究竟什么地方有我自己的理想的地方,是香丘呢,我此刻所处的现实社会都是污浊不堪的,我要找一个自己的理想的地方。

黛玉至死不放下对自由的追求。我们为之揪心,为之愤懑,一对追求自由的青年男女在封建的枷锁之下生离死别。“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黛玉就这样在宝玉的婚庆锣鼓声中离开了人世。带着她的那份甜蜜走了。甜在何处?甜在这个人不理解世界,世界不理解人的世界上获得明白和亲爱,在孤独无依的世界上,宝玉是她心中永远的温暖;
在情爱无傍的世界上,宝玉是她心中永远的伤痛。虽然最后她成为了那些封建制度下的牺牲者。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假假真真,让人琢磨不透《红楼梦》中的一切,林黛玉作为灵魂人物,她与常人不一样,她就是她,一丛清高孤傲的、孤芳自赏的空谷幽兰。林黛玉的自卑情结是命运所赐,也以此写成了她的命运。

篇六

以前以为《红楼梦》”大皆但是谈感情”,也曾为了宝之悲,黛之惨而愕腕叹息。如今再细细品读一遍,忽觉感情但是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味香料。

贾府其实就是当时那个时代的社会缩影,在这个微型社会中,每个都是一个社会人,并且百色各异。

贾母看似慈善,对刘姥姥施恩有加,实则自吹自擂,但是是出”携蝗不嚼”的闹剧,在”上层”人物中最吃得香的秦氏,拍马手段,黛玉视之,指出那些是”贫嘴贱舌”。极善奉承迎合旁人的王熙凤,在黛玉看来,但是是”放诞”,”无礼”。自命清高的”槛外人”妙玉,黛玉也一眼识破了她卸却红妆的虚伪。就连被王夫人认为”识大体”的袭人,蒙得过湘云,却也逃但是黛玉的眼睛。黛玉一语点破她的本质——”我只拿你当嫂嫂待。”于是,黛玉被认为”小性,多心,心窄”,没有大家闺秀风范,不能入选”宝二奶奶”,终成了”世外仙姝寂寞林”。

黛玉虽为”主子姑娘”,却又被称为”小鸡肚肠”,但她除了一颗痴心外别无其他。她是不谙人情,是恃才傲物,但”芙蓉吹断秋风狠”,不好过份指责她的”多心”,那实则不为她之过,周遭使她不得不多多思考。

众钗中可与黛玉之才相比的非宝钗莫属,她家私雄厚,善于处世,这两点胜过身世可悲而又叛逆的黛玉。她是大家闺秀的典范。她没有木石前盟,却坚信金玉良缘。

初到贾府,便”连下人也都多与宝钗亲近”,赵姨娘也称她厚道。生日会上,她知贾母”喜爱热闹戏文”,”爱吃甜烂之物”,使”依着意思”去说。蘅芜院她布置得素净简单,给人以恬静的淑女之感,让人觉得节俭。金钏投斗,她帮王夫人解除心中梗结。宴席上众人嘲笑乡下人刘姥姥,独无描述宝钗之笔,是曹翁忘了这号人物,并不然,只是她维持了大家闺秀的仪态。一方面她让王熙凤认为”不干已事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一方面又让老太太,王夫人觉得”小惠全大体”。对黛玉的讥讽听若惘闻,让人以为她从不记恨,又在扑蝶误听小红与坠儿的谈话时,扯出与黛玉捉迷藏之谎。她处世的高明与黛玉的清高构成鲜明比较。于是,宝钗被认为”大家闺秀,温顺,识大体”,选上了”宝二奶奶”,终成了”山中高士晶莹雪”。

对于宝钗,我一向无法喜爱,从情感上无法理解她与宝玉的婚姻。她的处世圆滑,她的性格温顺,在我看来皆是虚伪之举。借由一些小事拉近与黛玉的关联,让黛玉认为与她”情同姐妹”。对待宝玉,更是好之又好,顺之又顺,全然不一样与黛玉的猜忌。

黛玉死时,只说了半句”宝玉,你好……”,便命丧黄泉。如果要我填满这句,我想必当是”宝玉,你好狠。”为何狠心抛弃黛玉,另娶宝钗,这令黛玉情何以堪,一个空有痴心的女子,如果连痴心也化为灰烬,又如何撑得下去。殊不知,这只是王夫人的掉包计,宝玉并非无情,只是一向认为迎娶的是黛玉。

再说那宝钗,堂堂公侯女,千金小姐,竟顶别人之名嫁给一个不爱自己的男生。宝玉掀开红盖头之后,发现林妹妹成了宝姐姐大失所望,就那么把宝钗冰在那儿,不再理会,这叫宝钗又情何以堪。原本”任是无情也动人”,竟落得个独守空闺的下场。思及至此,忽觉宝钗也是受害者,真正害人的则是吃人的封建礼教。

这时,我方可看出作者曹雪芹是想要透过《红楼梦》,揭示当时封建社会的黑暗,表达他的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不满与愤怒。

篇七

曹雪芹创作了《红楼梦》,建立了贾府这个大家庭,但是整部作品的主线却始终集中在贾宝玉和林黛玉身上,如只将注意力集中在宝、黛间的恩爱缠绵上,的确很容易让人生厌,但是从作品的写作手法这条线索出发,却使我感感悟有许多:

第一,仔细阅读过《红楼梦》的读者必须会发现,作品对任何一个人物的描述都显得格外的细腻,格外的重视,是其他三部名着所不能及的。个性是在第三回之中,人物描述不但多,而且恰当,恰如其分地把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性格一一呈此刻我们面前。

在对迎春、探春、惜春的描述中,作者写道“第一个肌肤微露、和中身材,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第二个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采精华,见之忘俗。第三个年纪尚小,身量未足。”挥挥几笔,把三姐妹的外貌描述得出神入化。

而对贾宝玉的描述又多了几分大气,“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锻排穗褂,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视而有情。

项上金螭璎珞,又有一根五色丝绦,系着一块美玉。”从外到内,从上到下,从粗到细,都把人物的外貌、性格描述得淋漓尽致。再看薛宝钗的,“先就看见薛宝钗坐在炕上作针线,头上挽着漆黑油光的鬓儿,蜜合色棉袄,玫瑰紫二色金银鼠比肩褂,葱黄绫棉裙,一色半新不旧,看去不觉奢华。

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如此描述,真把人给写活了,我读了以后仿佛真的见到了这一大家子,这就是令我感受最深刻的地方。

此刻很多作品对人物的描述往往达不到这种效果,因此写出的人物就显得苍白无力,没有一丝灵性。别以为这一点没有多大的价值,其实它就是衡量你作品优劣的一个刻度表。其实,要想写出人影来,并不难,就需要多观察。

《红楼梦》能如此耐看,原因也在于此。据“红学家”考证,《红楼梦》就是发生在曹雪芹生活的那个年代,也就是曹雪芹天天见的事儿。因此说若没有平日观察的功底,此刻的四大名着恐怕就无法登上荣誉宝座了。

第二,就是曹雪芹刻画出的人物都具有一种神韵。经过曹雪芹的手后,《红楼梦》中的每一个人物都被赋予了各种各样的性格,王熙凤被赋予了见风使舵、善于察言观色、理家才能高超、心狠手辣的性格;
林黛玉被赋予了爱哭、喜争风吃醋的性格;
贾宝玉被赋予了一种独有的呆呆傻傻的性格……

对每一个主人公的刻画显得那么自然,让人在不知不觉中感悟,比起其它三部名着来,更有难度,如不细读,必不能品味透彻……

读完《红楼梦》这本书真让我深深体会到了“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含义。

篇八

促使我重读《红楼梦》的是路遥的一篇创作谈,他说写《平凡的世界》前读了很多遍《红楼梦》,并且读了七遍柳青的《创业史》,来做创作前的文本学习准备。不过,从远的说,我重读《红楼梦》可以追溯到林语堂的《京华烟云》,这本书我认真读了两遍,被称为现代《红楼梦》;
另外张爱玲深受《红楼梦》影响,她的文本有红楼梦的烙印,有点啰嗦的叙述方式甚至让我不大喜欢,也思考自己可能是对《红楼梦》学习不够的原因。所以,重读《红楼梦》就成了我2015年的主要读书计划。

如果第二遍读大众版的《红楼梦》,当然可行,但不利于我深刻领会其中的奥秘,于是我到图书馆找脂砚斋点评的《红楼梦》,恰巧有本《周汝昌校订批点本石头记》,不但汇编了古代主要版本的点评,还有周汝昌自己的很多点评。周汝昌这个名字似乎并不陌生,但到底是什么来头,算不算靠谱,我也不清楚,我读《红楼梦》时对脂砚斋及周汝昌的点评该以什么样的态度来观察,我心里没有底。这样,我一边开始读《周汝昌校订批点本石头记》,一边开始了解红学。我找来《大师品评红楼梦》一书,里面收录了王国维、蔡元培、胡适、寿鹏飞四位红学大家的代表文章,包括《奇峰独立西风烈——王国维<红楼梦评论>》、《二十余年四万字——蔡元培<石头记索隐>》、《首举战旗开新风——胡适<红楼梦考证>》、《旧中求新须放胆——寿鹏飞<红楼梦本事辨证>》等。这一读,推开了理解《红楼梦》的主要窗户,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红学世界。

对于红学的评论派、考证派、索隐派、创作派,我更喜欢考证派和评论派,索隐派看着也比较有趣但不是很实在,与作品对照起来有很多的牵强附会,看着好玩就行,而创作派仅仅是挂羊头卖狗肉,写出来的仿作总是令人倒胃口,刘心武也不能例外。

写了这么多重读《红楼梦》前的准备琐事,该回到正题说读文本的体会了。

关于林黛玉,在重读前,我一直觉得她是《红楼梦》唯一的女主角,现在想想,可能是受了电影和电视剧的影响。上世纪七十年代,乡村里放映越剧《红楼梦》电影后,就听到附近有人为了林妹妹变成精神病人了,这个林妹妹真真了不得,其他女性哪有她这样的魔力?后来,电视剧《红楼梦》的黛玉扮演者林晓旭也是风靡一时,长期受到媒体关注,死的时候已经出家一段时间,不同凡响。不过,重读《红楼梦》后,我有了新的发现,薛宝钗在书中的分量是足以匹敌林黛玉的,尤其是贾府开始衰败后,希望借助薛家商业经营积累的财力以维系贾府的社会地位,薛宝钗就有了显著的额外的身价优势。如果没有这种资本的额外身价优势,薛宝钗与林黛玉或许只是个性的不同,各有千秋,但是有了资本因素的介入,取舍就非常简单了。随着小说在后半部重点转向贾府的衰落叙述,薛宝钗的女主角地位足以匹敌林黛玉,甚至超过了林黛玉。周汝昌把史湘云列入女主角之一,这是我不敢苟同的。史湘云在贾府的地位很重要,这个不否认,但在《红楼梦》书里并没有达到女主角的位置,所占的篇幅也没有超过王熙凤、探春,即便退一万步说,如周汝昌研究的是曹雪芹现实的夫人之一,但《红楼梦》里都隐去了现实的内容,只能是曹雪芹的女主角,并不是《红楼梦》的女主角。周汝昌没有点评八十回后的高鹗版《红楼梦》,我还是认真重读了后四十回。高鹗把林黛玉写成关心宝玉读书功名的小女人,实在是令人惊讶的,这是把林妹妹弄精神病了。就凭这一点,后四十回就不是一个档次的作品。不过,后四十回在结构布局方面还是中规中矩,可惜人物语言、行为都流于平淡,要么平面,要么套用前八十回的类型套路,要么加上高鹗自己的思想而畸形发展,仅仅完成了一个故事,满足了阅读的基本欲望。

关于贾宝玉,我以前是很不喜欢这个人物,除了叛逆,十五六岁这个年龄谁没有叛逆期呢,除了尊重女性,他也只是童真未泯,其实贾宝玉身上沾满公子哥的所有恶习。不过,重读《红楼梦》后,我读到了贾宝玉的无奈,就是社会和家庭套在他身上的精神枷锁,他的所作所为是对封建礼教的反抗,其实,贾琏以前也许就是这样生活过来的,只是贾宝玉还没有成年就遭遇了贾府的衰败,没有到自己作为一个家族传承者可以去主宰他人命运的境地,人性的劣根性还没有暴露出来,还没有与上流社会同流合污罢了。贾府的衰败造就了贾宝玉消极的革命性,就是用出家来反抗整个礼教和社会。

关于《红楼梦》的结构,以前我以为是宝黛爱情和贾府衰败的双线结构。重读时,我特别留意小说的事件、人物的联结特点,小说时间和空间的转换方式,也研读了红学家的一些看法,觉得《红楼梦》的结构更像是一个蜂窝球体结构,一个蜂窝眼无序扩散为多个蜂窝眼,蜂窝眼是起点也是终点,合乎佛家生死轮回之道,也合乎易经阴阳转换之道。可以说,《红楼梦》的结构上承古代易学阴阳变化原理,下合当下无意识书写时尚,至今仍然值得学习和借鉴。

关于《红楼梦》的写实与虚构,它是实到还原历史,细如发丝;
虚到上天入地,玄如命书。虚实的有机结合,也是它杰出艺术成就之一。

关于《红楼梦》的人物,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都是用心书写,没有一个是雷同的。

关于《红楼梦》的人物语言,每个人说的话,换个人说就不对头了,都有自己的味道和口吻。

关于《红楼梦》的文本语言风格,其实都很朴实的,就是尽量立体的展示人、物和事,没有重复和雷同的出现。

重读《红楼梦》有很多的收获,但总感觉只是冰山一角,准备在2016年第三遍读它,这一次准备只读脂砚斋点评版,抛开周汝昌的点评,用自己的视角去思考一下《红楼梦》。

篇九

林黛玉的人生,是悲剧的人生。她的一生与泪水结缘。也许是因为前世的因缘,注定了今生为了还泪而来。解析她的人生悲剧中,有凄凉孤独的身世之悲,有不入世俗的性格之悲,有忧伤高雅的才情之悲,镜花水月的爱情之悲。本文谈谈自己读完《红楼梦》的感受,并结合剖析林黛玉的悲剧人生:

林黛玉,曹雪芹笔下的忧伤女子,也许是前世的因缘,注定了她一生的悲剧;
也许是今生的无奈,注定了她泪眼涟涟;
也许是命中的安排,注定了“玉带林中挂”。林黛玉,她是“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红楼众女子中绝对痴情的女子。她用整个的生命去追求真爱,视爱情为生命全部的她最终却在镜花水月的爱情幻想里,含恨而去。林黛玉就是这样一个奇女子,她迷离、梦幻、病态、柔弱、高雅、忧郁,用全部的生命演绎着人生的悲剧。

一、凄凉孤独的身世之悲

前世的因缘,注定了林黛玉一生的凄婉哀愁。林黛玉正是绛珠草的化身,而贾宝玉正是那赤瑕宫神瑛侍者。为报答灌溉之情,黛玉要将她一生的眼泪还他!若是今生不见他也罢,黛玉好歹能平平淡淡、安安康康地走过一生。偏偏地,命运的安排,还是将他们遇见了。自遇见了他,黛玉的泪水就未曾断过,直到香消玉损,直到泪干命尽。

前世的因缘,注定了她是逃不脱愁海的。而今生命运的坎坷,又注定了黛玉一辈子的孤独无助。

林黛玉,本是出生于豪门。其父林如海“乃是前科的探花,今已升至兰台寺大夫,本贯姑苏人氏,今钦点出为巡盐御史”,然而,遗憾的是“如海年已四十,只有一个三岁之子,偏又于去岁死了.虽有几房姬妾,奈他命中无子,亦无可如何之事.今只有嫡妻贾氏,生得一女,乳名黛玉,年方五岁.夫妻无子,故爱如珍宝,且又见他聪明清秀,便也欲使他读书识得几个字,不过假充养子之意,聊解膝下荒凉之叹。”幼时的黛玉,是幸福而快乐的,聪慧的她是父母心头的宝贝。

然而,这样的快乐是极其短暂的。在黛玉还没有来得及真切地体验幸福的天伦之乐时,母亲便撒手人寰,留下丈夫和幼小的女儿——黛玉。对一般的孩子来说,失去了母亲,就是失去了温暖的依靠。而对于体弱多病的黛玉来说,她更是多么需要母亲那温暖的怀抱啊!可是,无奈的,这是命运的安排,谁也无法左右!年近四十,内心凄凉的林如海,不得不作出决定:让黛玉投奔外祖母去。

二、不入世俗的性格之悲

林黛玉,出生豪门,可自小失去父母,寄人篱下。这样的生活经历和成长环境,使得她的性格必然与世俗格格不入。因为是出生豪门,她的身上自然有贵族身上那种特有的傲慢和高贵。可又因为是孤儿,寄人篱下,她又比一般人更自尊敏感,也比一般人更喜欢争强好胜,显示自己的才力。正因为这样的性格,在贾府里她既不得下人之心,也不讨主子欢喜。因此,在这复杂的大家庭里,她必然是处处碰壁,处处受伤的。

初到荣国府时,林黛玉留神地观看着一切,彬彬有礼地应接着一切。她似乎谨记着母亲的遗言:“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因此,她“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要多说一句话,不可多行一步路”……

起初如此地谨小慎微的林黛玉,后来便不再这么做了。很快地,她就给荣国府的人们,留下了“孤高自许,目无下尘”的印象。原来,她初来时的那种“留心”、“在意”等,都只不过是“恐被人耻笑了去”。

自父母双双离逝后,她在荣国府里的处境,更是难堪了。她深知自己不过是一个无家可归的孤儿罢了。她越发变得孤高、自尊了。那傲慢的外衣下,掩饰不住她内心深处的自卑。她心高气傲、她多疑地注视着周围的一切,她惟恐有人对她怀有歧视和轻蔑。周瑞家的送来了两枝宫花,她首先注意的不是它的“维妙新巧”,而是是否“别人不挑剩下的”。她就是这样自己折磨着自己纤细的身体和脆弱的心灵。

三、忧伤高雅的才情之悲

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女子无才便是德”。没有才学的女子,没有独立的思想,因为能屈于命运的安排,或许能获得幸福的人生。幸福,有时只是一种内心的满足。如此说来,没有才学,又何尝不是一件好事!李清照,才气横天,然而,她的人生却“怎一个愁字了得”!

林黛玉,绝对可以堪称是一个诗化的才女。她博览群书,学识渊博。她不但读《四书》,而且喜欢读《西厢记》、《桃花扇》、《牡丹亭》等,对于许多名家诗人的作品,不仅熟读成诵,且有研究体会。她作诗才思敏捷、新颖独特。她的诗歌,能作得如此之好,不仅是因为她的聪慧和博学,更是因为,她是用心灵去感受生命中事物。即便那一草一木,一山一石,等极为平常的事物,都能触动她的情思,写下惊人之作。如此之高的才情,带给她的,究竟是快乐,还是悲伤,究竟是幸福,还是祸害?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咏白海棠〉

这首诗,既写尽了海棠的神韵,亦倾诉了她少女的衷情。尤其“娇羞默默同谁诉”一句,最为传神。这既是对海棠神韵的描摹,也是自我心灵的独白,她有刻骨铭心之言,但由于环境的压迫和封建意识的束缚,就是对同生共命的紫鹃、甚至对知音贾宝玉,也羞于启齿,只有闷在心里,自己煎熬。这样的诗,更充分地表现了黛玉的孤独、寂寞和痛苦。

林黛玉,就是这样一个用心灵写诗的才女。她把自己的灵魂,也融进了诗歌的境界中。用诗歌说内心的痛苦和忧愁,用诗歌感叹生命的无常与无奈。

四、镜花水月的爱情之悲

爱情,是林黛玉生命的全部。这么一个孤傲的女子,不屑功名,不屑利禄,她是红楼众女子中性情最真,用情最深的一个。她执著地追求着自己的爱情,毅然成为封建的叛逆者。她和贾宝玉的爱情经历了太多的曲折,然而终究是镜花水月,一场泪水相伴的美梦,如烟似雾,却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他们一见钟情。初次见面,林黛玉看贾宝玉,看到了“万种情思”;
贾宝玉看林黛玉,看到了“心较比干多一窍”。初次见面,他们觉得彼此是熟人,似曾相识。也许是因为前世,他们在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早已相识,早已结下深情厚意。但更多的是因为,处于青春期少男少女的林黛玉和贾宝玉,他们都是对方心里理想的异性形象。林黛玉的字,就是贾宝玉起的。贾宝玉说:“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林黛玉眉尖若蹙,用这两个字,岂不妙哉!这样的名字,其实也将预示着,未来的他们烦恼多于欢乐。贾宝玉初次见到了林黛玉,就上演惊心动魄的摔玉一幕,众人慌乱。而当晚,林黛玉便开始为他流泪了。在贾宝玉的要求下,贾宝玉与林黛玉住在一个空间里了。从此以后,两人日则同行同坐,夜则同息同止。爱情的故事,也拉开了序幕……

林黛玉对贾宝玉掏胭脂的毛病,并不指责,反而嘱咐他干这些事,不要带出幌子;
林黛玉从未要求贾宝玉求取功名,入仕为官,也从不对贾宝玉说那些“混帐话”。她对宝玉是真正的理解和关心。他们的心灵相通,他们是天生的一对有情人。

贾宝玉读《西厢记》,正看到“落红成阵”,只见一阵风吹过,把树上的桃花吹下一大半来,落得满身、满书、满地皆是。贾宝玉惟怕脚步把花践踏了,兜了那花瓣,抖在池内。那花瓣浮在水面,漂漂荡荡,竟流出了沁芳闸去了。这时,却遇见了来葬花的黛玉。真是心有灵犀一点通啊!同样的爱花,爱那纯洁的生命。贾宝玉引用唱词,“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

这一场相会,他们一同葬花,显露了他们共同的志趣;
这一场相会,给了林黛玉一个展现内心情窦的机会,贾宝玉的及其推荐的《会真记》,拨动了少女黛玉的春心。他们的爱情,正式萌芽。然而,从一开始,他们的爱情,就含着对青春短暂、人生无常的感叹,就像易落的桃花、易逝的春光。也许,真正的爱情,从来就与苦愁相伴……

因为彼此相爱,却又没有正式交心。扑朔的情感总在折磨着一对真心相爱的情人。贾宝玉玉林黛玉,因为亲密,就要求更亲密。则不免又求全之毁、不虞之隙。追求完美的黛玉,眼里是容不得沙子的。她嫉妒着情敌薛宝钗,她害怕也担忧贾宝玉有了姐姐便忘了妹妹。于是,怄气、冲撞、苦闷,成了他们爱情生活的重要内容。

林黛玉也有些痴病的,也每用假情试探。就因为她以为贾宝玉也将真心隐瞒了起来,只用假意。如此两人原本是一个心,但多生了枝叶,反弄成两个心了。求近之心,反弄成疏远。爱情的折磨,黛玉越发心碎。流不尽的泪水,是真的为了还他前世的恩情。柔弱的身躯,岂能承受如此之重的心灵负担!

综观林黛玉的一生,是痛苦的、忧伤的、悲剧的一生。她的人生悲剧,是性格的悲剧,是爱情的悲剧。这样的悲剧人生,是命运的安排,更是封建礼教制压的结果。

曹雪芹,他的人生命运就是悲剧性的。他爱所有的女儿,同情所有女儿的生命。他“见了女儿便清爽”,可是女儿的生命终究逃不脱封建礼教的压制。

林黛玉,是他笔下最美丽的女子,是金陵十二钗之首。林黛玉的身上有女子的柔弱,有女子的真性情,有才女的聪慧,有诗人的忧伤……曹雪芹爱她,可是也无奈地给予了她悲剧的人生。

封建制度,扼杀了纯真的爱情,也压制着做人的真性。追求自由,追求完美,追求爱情,林黛玉毅然成为封建制度的叛逆者,也就注定了悲剧的人生。

生在那样的制度下,遭受那样的人生境遇,那样的性格与才情,林黛玉的悲剧人生是必然的,也是很无奈的。让人痛心,让人伤感…

篇十

“为官的,家业凋零;
富贵的,金银散尽;
有恩的,死里逃生;
无情的,分明报应。欠命的,命已还;
欠泪的,泪已尽。冤冤相报实非轻,分离聚合皆前定。欲知命短问前生,老来富贵也真侥幸。看破的,遁入空门;
痴迷的,任送了性命。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风月佳人俱离散,红楼一梦终似幻。“虎兕相逢大梦归”,帷幕落下,统统散场,穿金的带银的,也难逃下场。命运是轮回的转盘,随时指向任意一人;
命运是尘世的巨网,人人困在其中,难以侥幸。红楼中人,千人千面,演出了一场一场的悲喜离合,演着世事的沧海变化。再回首,红楼不过人间。

合卷,许久意难平。一对对痴男怨女,难偿情债;
一个个风流灵巧的,终陷泥淖;
一个个才高精明的,枉与笑谈。凡鸟飞尽,金陵事衰,世间多少富贵荣华能长驻?

忆往日,如何得志兮——“只见园中香烟缭绕,花彩缤纷,处处灯光相映,时时细乐声喧,说不尽这太平气象,富贵风流;
只见清流一带,势如游龙,两边石栏上,皆系水晶玻璃各色风灯,点的如银花雪浪;
上面柳杏诸树虽无花叶,然皆用通草绸绫纸绢依势作成,粘于枝上的,每一株悬灯数盏;
更兼池中荷荇凫鹭之属,亦皆系螺蚌羽毛之类作就的。诸灯上下争辉,真系玻璃世界,珠宝乾坤。船上亦系各种精致盆景诸灯,珠帘绣幙,桂楫兰桡”,皇恩浩荡,宫车频过;
金树银花,宅邸热闹。

想当初,何等猖狂乎——为投桃报李,不惜以权换命,“葫芦僧乱断葫芦案”;
标榜“翰墨诗书之家”,却强买强卖,讹人钱财,毁人婚姻,处处弄权……纵为“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乐之族,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也藏污纳垢,难免一番闹哄哄。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说甚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金满箱,银满箱,辗眼乞丐人皆谤。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杠,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世人一生终究是难逃一句“造化弄人”。好也罢,歹也罢,终究隳颓堕落,偿了宿孽。周周转转,当日得意的竟不及今日能保命的,人世经得几多这样的起伏?若知如此下场,毋宁当初舍了这累累的功名利禄,换取一生波澜不惊,终不似如今性命难持……芸芸众生,悲喜离合,不过是命运织网中的一结,回头看来,谁也无功无过。业力的风吹了又走,何苦剩一白茫茫大地,好不凄凉。

“说到心酸处,荒唐愈可悲。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当日手植之树尚埋土里,今日人事已全衰;
纸上砚墨尚未干,公子佳人命数却尽。红楼一梦,孰知不过是向大荒演的一场荒唐,竟陨了这么多混沌未开的性命。可笑乎?诚可悲矣!

“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毁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草帘、芦席土炕,“幸而衾褥还是旧日前的”。傲丫鬟卧病强挣,夜补孔雀裘,自此公子心中多柔情。昔日公子撕扇博她一笑之情,渐在心中化作痴情蜜意,本想不外人知却因花颜月貌徒担虚名。“今日已担了虚名,而且临死,不是我说一句后悔的话,早知如此,我当日也另有一个道理,不料痴心傻意,只说人家横竖是一处……这个你收了,以后就如见我一般。快把你的袄儿脱下来我穿。我将在棺材内独自躺着,也就像在怡红院的一样了。论理说不该如此,只是担了虚名,我可是无可如何了。……回去他们看见了要问,不必撒谎,就说是我的。既担了虚名,越性如此,也不过这样了……”俏佳人落得死无归所,空留多情公子摧肝割胆,无处述衷怀。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
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前世孽缘,今生冤家。初见时,一人吃了一大惊:“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一人的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惹得一席哄笑。谁知这初见便已定情缘,也注定旁人不解。嬉笑怒骂,嗔怪痴语,相伴几载,却在朝夕间缘断阴阳。

“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
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从前谈笑甚欢,人人道是天作之合。不想痴公子断尘缘,徒留芳华女子寂寞守空房,独望断壁与残垣。

……大观园里对题比才,荣国府里笑谈风月:菊花诗、螃蟹咏,海棠社、蘅芜苑,争赋诗、制春联……情切切度过多少良宵,意绵绵以为心事总相连。昨日欢语尚在耳际,哪知眼前早已林空鸟飞尽。

“可知世上万般,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若不了,便不好;
若要好,须是了。”都道良宵易逝,好景不长是世事无常,得失莫测,却不知命运早已编织好桎梏的牢笼。旁人只见隔岸高楼起又灭,当中滋味却只有当中人知晓。

篇十一

贾宝玉这个人由于从小被祖母与母亲溺爱而造成每日与女孩儿们玩乐,不顾学业,而且多愁善感的性格特点,但也是正因这样,他的父亲贾政才会不喜爱他,宝玉也很惧怕他的父亲。虽然大观园里的人尽是心灵肮脏,但是也有真情在,贾宝玉与林黛玉真心相爱,最终却套但是封建婚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命运。

林黛玉也是多愁善感、经常落泪,都说她心眼小,但是只有她才拥有贾宝玉这个知己。薛宝钗在大观园里可算是最有心机的一个了。她为人处事很能干,蒙住了很多单纯人的眼睛,她人缘极好,却得不到宝玉对她的真爱,她极力讨好没一个人连贾母也不在话下。

王熙凤是最泼辣的一个了,不仅仅办事干练,而且心直口快,常噎得人说不上话来,她处处不吃亏,人们称她“凤辣子”,却逃但是早逝的命运。

大观园里的人物我喜爱的要数探春了,他心机不如宝钗,文学功底不如黛玉,但是她为人爽朗,而且冷眼看一切,或许她有一点孤高自诩,但是能在混浊的世界里冷眼看一切的又有几个呢?但她的命运同样也是远嫁,离开家乡,离开父母。

贾母可算是仁慈的了,她疼爱孙子孙女们,甚至连与自己毫无血缘关联的小孩子也疼爱,但是她的话何尝不暗藏玄机呢!黛玉刚进荣国府时,贾母让她做上座,她不肯,贾母说了句“你是客,本应如此。”暗示了她从来没有把黛玉当成是自家人,虽然表面上和谁都很亲切,但是她但是是假慈悲罢了。

读完《红楼梦》让我见识了人间的美与丑、善与恶,让我懂得人们之间并不只有完美的事物,也有肮脏与丑陋的灵魂。



推荐访问:红楼梦 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