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练习题:现代中国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

  是

 是 (

 )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

 一、选择题 ( 每小题 3 分,共 45 分 ) 1.虽然美国企图通过它在会议中的“仆从国家”破坏会议,但参加会议的不仅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越南民主 共和国,还有大批“和平中立主义”和接近“和平中立主义”的国家,它们有要求和平、独立,发展本国经济文化 的共同愿望。这次会议 ( )

 A.推动了朝鲜问题和平解决

 B.促成了印度支那局势缓和

 C.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

 D.确立了非集团不结盟原则

 2.(2019·南京盐城一模 )1955 年,中国与埃及签订贸易协定后,中非贸易额由 1950 年 1 214 万美元上升到 1956 年的 4 865 万美元;中国与缅甸的贸易额从 1950 年的 313 万美元增长到 1956 年的 4 032 万美元; 1956 年 8 月,新加坡工商贸易考察团访华,达成了一些贸易协定。这一贸易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

 A.“不结盟”外交方针的推行

 B.“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亚非友好

 C.发展中国家经济存在互补性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国际外交准则

 3.(2019·宿迁青华中学质检 ) 如图是 20 世纪 50 年代一场重要国际会议的发起国。关于这场会议,下列说法 正确的是 ( )

 A.经过充分的协商,会议一致通过了《亚非会议最后公报》 B.中国代表首次倡议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解决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原则 C.会议主要讨论如何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和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 D.中华人民共和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加讨论国际问题 4.阅读下表可知,某一阶段《人民日报》对美国报道语态变化最大,其主要原因是

 ( )

 《人民日报》对美国报道不同语态所占比例

 (约数 )

 1960 年 1 月 至3月

 1975 年 1 月 至3月

 1985 年 1 月 至3月

 积极报道

 0(0%)

 2(2%)

 51(14%)

 消极报道

 323(95%)

 81(87%)

 88(24%)

 中性报道

 16(5%)

 10(11%)

 224(62%)

 A.尼克松访华开启中美关系正常化

 B.新闻媒体的文字风格发生了重大改变

 C.全面对外开放推动中美关系改善

 D.国策调整促使对美认识趋向理性客观

 5.(2019·南京学情调研 ) 中国新时期外交战略和政策随着国际局势的变化不断调整,下列符合“选项二”的战略选项

 战略重点

 实现手段

 选项一

 大国协调战略

 处理与大国关系

 伙伴关系

 选项二

 区域整合战略

 处理与周边关系

 一体化外交

 选项三

 政治联合战略

 处理与发展中国家关系

 论坛外交

 A.实行“一边倒”战略

 B.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

 C.成立了上海合作组织

 D.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6.(2019 ·南京盐城一模 )1953 年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钱大昕的油画《把自己最满意的人选出来》 。这一年,人民 的选举 ( )

 A.有力地促进“共同纲领”的制定

 B.开创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全新阶段

 C.使宪法草案大讨论迅速达到高潮

 D.为全国人大的召开奠定组织基础

 7.1954年 6月 16日,《人民日报》刊登宪法草案全文并发表社论,号召全国人民讨论宪法草案,参加讨论的人数达 1.5 亿,约占当时全国总人口的四分之一。由此说明 ( )

 A.群众参政能力大为提高

 B.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广泛建立

 C.人民民主意识显著增强

 D.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得以确立

 8.(2019·常州一中期初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对1978 年宪法进行了两次部分修改, 1979年五届全国人大二次 会议按小平同志批示的原则修改了宪法和地方组织法等, 1980 年五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宣布取消 1978 年宪法中关 于公民有“四大” (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 ) 权利的规定,由此可见当时 ( )

 A. 1978 年宪法迭经修改已臻完善

 B.宪法至高地位得到真正确立

 C.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已建立

 D.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亟待加强

 9.渡江战役期间,毛泽东发表声明:“外国政府如果愿意考虑同我们建立外交关系,它就必须断绝同国民党 残余势力的关系。”新中国成立初期,与此声明相一致的外交方针是 ( )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一边倒”

 C.“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D.“另起炉灶”

 10.(2019·海安中学月考二 ) “通过这次会议,印度支那的战火熄灭了,越南北部完全解放,这就再一次打乱 了美国从朝鲜、台湾、印度支那三条战线威胁新中国的战略部署,世界看到了同美国所掌控的安理会形容的完全相 反的新中国形象,看到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新中国外交风格。”“这次会议”是 ( )

 A.日内瓦会议

 B.第一届不结盟政府首脑会议

 C.万隆会议

 D.第 26 届联合国大会

 11.(2019·江苏原创模拟一 ) 邓小平曾经指出:“解决民族问题,中国采取的不是民族共和国联邦的制度,而 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我们认为这个制度比较好,适合中国的情况。”邓小平得出上述论断,是因为民族区域自治 制度 (

 )

 A.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B.开创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后期

 C.消除了各民族之间的差别

 D.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12.2019 年 1 月 2 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 《告台湾同胞书》 发表 40 周年纪念会上发表重要讲话。

 他指出: 国人不打中国人。我们愿意以最大诚意、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前景,因为以和平方式实现统一,对两岸同胞 和全民族最有利。我们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保留采取一切必要措施的选项,针对的是外部势力干涉和极少数‘台 独'分裂分子及其分裂活动,绝非针对台湾同胞。”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

 A.民族问题致两岸陷入长期政治对立

 B. 1979 年海峡两岸隔绝状态终于被打破

 C.一个中国原则成为海峡两岸的共识

 D.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

 内容13.(2019 ·江苏原创模拟三 )1981 年 9 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发表了“对台九条方针政策”, 包括实现第三次国共合作;国家实现统一后,台湾可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台湾现行社会、经济制 度不变,生活方式不变。叶剑英的“九条方针”( )

 内容

 A.标志统一祖国方针的转变

 B.正式提出“一国两制”构想

 C.是《告台湾同胞书》的具体化

 D.打破海峡两岸长期隔绝状态

 14.(2019·南京学情调研 )1983 年 6 月,邓小平指出,台湾问题的核心是祖国统一,和平统一是海峡两岸执政 党的共同语言,也是第三次国共合作的基础;一个中国前提下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并存;自治不能损害统一的国家 利益,统一后的台湾作为特别行政区拥有包括立法和党政军系统在内的高度自治权。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两岸合作的前提是承认一个中国的原则

 B.实现国共合作是解决台湾问题唯一途径

 C.大陆承诺不以武力的方式解决台湾问题

 D.统一后的台湾拥有立法和外交自治权力

 15.阅读某一时期中央人民政府组成表。这表明

 ( )

 中国共产党 党员人数

 民主党派和无党

 派民主人士人数

 中央人民政府委 员会 6 位副主席

 3

 3

 中央人民政府委

 员会 56 位委员

 29

 27

 政务院 4 位副总理

 2

 2

 政务院 15 位政务委员

 6

 9

 政务院所辖

 34个委、部 ( 正职 )

 20

 14

 A.国共合作下的广州国民政府成立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权组织形式

 C.中国共产党联合各方面共同创建新中国

 D.新时期民主协商政治取得了实效

 二、非选择题 (14 分)

 16.(2019·盐城中学质检 )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美关系是制约中国及亚太地区发展的主导性因素之一,其影响 极其深远。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西方冷战时期,美国为了在政治上控制亚太地区的盟友,实行让步性的经济政策。日本、南朝鲜、 香港、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因此出现高增长势头由于美国对中国的封锁和禁运政策,使中国这个亚太地 区的大国被排除在亚太经济大循环之外,这对“亚太经济合作圈”的形成和亚太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是不言而喻 的。其次,美国对其亚洲盟友的援助不是出于发展亚太地区经济的目的,而是深深打上了遏制中国的烙印。

 ——冀伯祥《试论中美关系转折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材料二 1977年 7月,中共中央十届三中全会决定, 恢复邓小平的职务, 为中美关系的改善奠定了新的政治基 础,在邓小平的倡导下,中国共产党内逐渐形成一种共识:中国实现现代化,必须搞改革开放,必须大胆地向西方 学习,引进先进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而对外开放和引进的重点是美国,这样,推动中美关系正常化,不仅仅是冷 战格局中维护中国国家安全的迫切需要, 更是成为保证改革开放路线的关键因素。

 1978 年 1月 7日,邓小平会 见美国国会议员,在交流到台湾问题时表示:解决台湾就是两只手,两种方式都不能排除。力争用右手争取和平方 式,用右手大概要力量大一点,实在不行,还得用左手,即军事手段。

 ——胡晓丽《中苏关系中的美国因素 (1949 ~ 1989) 》

 (1)

 据材料一,概括冷战时期美国对亚太盟友经济援助的目的和影响。

 (4 分 )

 (2)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邓小平的“右手方式”在

 70 年代末的实施表现。

 (2 分)

 (3)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实现对中国的影响”为主题,写一篇小论文。

 (8 分)(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

 280 字左右 )

 答案

 一、选择题 ( 每小题 3 分,共 45 分 ) 1.虽然美国企图通过它在会议中的“仆从国家”破坏会议,但参加会议的不仅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越南民主 共和国,还有大批“和平中立主义”和接近“和平中立主义”的国家,它们有要求和平、独立,发展本国经济文化 的共同愿望。这次会议 ( )

 A.推动了朝鲜问题和平解决

 B.促成了印度支那局势缓和

 C.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

 D.确立了非集团不结盟原则

 解析:选 C 依据“美国企图通过它在会议中的‘仆从国家'破坏会议”,说明美国没有参加,据“不仅有中 华人民共和国和越南民主共和国”,可知主要是第三世界国家参加的会议,由此判断出这是万隆会议,此次会议上 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故 C项正确; A、B两项都是日内瓦会议, D项是不结盟运动成立大会上确立的原则, 故排除 A、B、 D三项。

 2.(2019·南京盐城一模 )1955 年,中国与埃及签订贸易协定后,中非贸易额由 1950 年 1 214 万美元上升到 1956 年的 4 865 万美元;中国与缅甸的贸易额从 1950 年的 313 万美元增长到 1956 年的 4 032 万美元; 1956 年 8 月,新加坡工商贸易考察团访华,达成了一些贸易协定。这一贸易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

 A.“不结盟”外交方针的推行

 B.“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亚非友好

 C.发展中国家经济存在互补性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国际外交准则

 解析:选 B 题干中的数据反映出中国与缅甸、 埃及和非洲的贸易总额在 1955 年后呈现出迅猛上升的趋势, 这 种经济联系密切的背后,主要源于双方外交关系的改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1955 年,在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 “求同存异”的方针,推动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加深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关系,导致了题干中现象的出现, 故 B 项正确;“不结盟”是 1978 年后的外交方针,故 A 项错误; C 项表述与题干主旨不符合; D 项表述绝对化。

 3.(2019·宿迁青华中学质检 ) 如图是 20 世纪 50 年代一场重要国际会议的发起国。关于这场会议,下列说法 正确的是 ( )

 A.经过充分的协商,会议一致通过了《亚非会议最后公报》 B.中国代表首次倡议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解决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原则 C.会议主要讨论如何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和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 D.中华人民共和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加讨论国际问题

 解析:选 A 结合 50年代,从发起国可以判断是万隆会议,故

 A项正确;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

 1953 年中印

 会谈时提出的,故 B项错误;“讨论如何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和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是 1954 年日内瓦会议 的目标,故 C 项错误;“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加讨论国际问题”的国际会议也是日内瓦会议,故

 D项

 错误。

 4.阅读下表可知,某一阶段《人民日报》对美国报道语态变化最大,其主要原因是

 人民日报》对美国报道不同语态所占比例

 人民日报》对美国报道不同语态所占比例

 (约数 )

 1960 年 1 月 至3月

 1975 年 1 月 至3月

 1985 年 1 月 至3月

 积极报道

 0(0%)

 2(2%)

 51(14%)

 消极报道

 323(95%)

 81(87%)

 88(24%)

 中性报道

 16(5%)

 10(11%)

 224(62%)

 A.尼克松访华开启中美关系正常化

 B.新闻媒体的文字风格发生了重大改变

 C.全面对外开放推动中美关系改善

 D.国策调整促使对美认识趋向理性客观

 解析:选 D 1972年尼克松访华,与材料中“ 1975 年1月至 3月”“1985年1月至 3月”不符,故 A项错误; 文字风格与材料中“积极报道”不符, 故 B项错误;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 1980年设立特区, 与材料中“ 1975 年 1 月至 3 月”不符,故 C 项错误;新中国成立后,美国敌视中国,中美关系对立, 70 年代中美 关系缓和, 1972 年以后,两国关系正常化,经济文化交流越来越多,与材料中“积极和中性报道越来越多,而消极 报道越来越少”相符,故 D 项正确。

 5.(2019·南京学情调研 ) 中国新时期外交战略和政策随着国际局势的变化不断调整,下列符合“选项二”的 是 (

 )

 战略选项

 战略重点

 实现手段

 选项一

 大国协调战略

 处理与大国关系

 伙伴关系

 选项二

 区域整合战略

 处理与周边关系

 一体化外交

 选项三

 政治联合战略

 处理与发展中国家关系

 论坛外交

 A.实行“一边倒”战略

 B.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

 C.成立了上海合作组织

 D.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解析:选 C 2001 年成立的上海合作组织,加强了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体现了区域整合战略,故 C项正确;实行“一边倒”战略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战略,指倒向社会主义阵营,时间不符,故

 A 项错误;参

 加联合国维和行动体现以联合国为中心的维护世界和平,故

 B 项错误;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符合大国协调战略,故

 D项错误。

 6.(2019 ·南京盐城一模 )1953 年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钱大昕的油画《把自己最满意的人选出来》 。这一年,人民 的选举 ( )

 A.有力地促进“共同纲领”的制定

 B.开创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全新阶段

 C.使宪法草案大讨论迅速达到高潮

 D.为全国人大的召开奠定组织基础

 解析:选 D 由题干中的“ 1953 年”和“满意的人选出来”, 这充分体现了此时新中国政府实施人民民主原则, 由人民选举出自己的代表,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结合教材知识可知,这为 1954 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奠定了基 础,故 D项正确;“共同纲领”在 1949 年已经制定出,故 A项错误; B项指的是 1954 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后, 政治协商会议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使得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进入新阶段,故

 B 项错误; C项表述与题干主旨

 不符合,排除。

 7.1954年 6月 16日,《人民日报》刊登宪法草案全文并发表社论,号召全国人民讨论宪法草案,参加讨论的人数达 1.5 亿,约占当时全国总人口的四分之一。由此说明 ( )

 A.群众参政能力大为提高

 B.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广泛建立

 C.人民民主意识显著增强

 D.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得以确立

 解析:选 C 全国人民讨论宪法草案,参加讨论的人数达 1.5 亿,约占当时全国总人口的四分之一,说明人民 参与的积极性高,反映了人民民主意识的增强,故

 C 项正确; A、 B 两项在材料中未体现, D项应是在新中国成立之

 后就确立了,故排除 A、B、D 三项。

 8.(2019·常州一中期初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对1978 年宪法进行了两次部分修改, 1979年五届全国人大二次 会议按小平同志批示的原则修改了宪法和地方组织法等, 1980 年五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宣布取消 1978 年宪法中关 于公民有“四大” (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

 ) 权利的规定,由此可见当时 ( )

 A. 1978 年宪法迭经修改已臻完善

 B.宪法至高地位得到真正确立

 C.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已建立

 D.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亟待加强

 解析:选 D 据材料“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权利的规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亟待加强,故 D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 1978 年宪法迭经修改已臻完善,故 A项错误;宪法至高地位得到真正确立,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故 B 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已建立,故

 C项错误。

 9.渡江战役期间,毛泽东发表声明:“外国政府如果愿意考虑同我们建立外交关系,它就必须断绝同国民党 残余势力的关系。”新中国成立初期,与此声明相一致的外交方针是 ( )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一边倒”

 C.“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D.“另起炉灶”

 解析:选 D 依据材料中“必须断绝同国民党残余势力的关系”,说明是“另起炉灶”政策的体现,故 D 项正 确;其他选项均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

 10.(2019·海安中学月考二 ) “通过这次会议,印度支那的战火熄灭了,越南北部完全解放,这就再一次打乱 了美国从朝鲜、台湾、印度支那三条战线威胁新中国的战略部署,世界看到了同美国所掌控的安理会形容的完全相 反的新中国形象,看到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新中国外交风格。”“这次会议”是 ( )

 A.日内瓦会议

 B.第一届不结盟政府首脑会议

 C.万隆会议

 D.第 26 届联合国大会

 解析:选 A 据材料“通过这次会议,印度支那的战火熄灭了看到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新中国外交风格”并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为日内瓦会议,主要解决印度支那的和平问题,故 A 项正确;中国没有参加第一届不结盟政府 首脑会议,故 B项错误;万隆会议不是解决印度支那的和平问题,故 C项错误;第 26 届联合国大会决定恢复新中 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与材料无关,故 D 项错误。

 11.(2019·江苏原创模拟一 ) 邓小平曾经指出:“解决民族问题,中国采取的不是民族共和国联邦的制度,而

 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我们认为这个制度比较好,适合中国的情况。”邓小平得出上述论断,是因为民族区域自治

 制度 (

 )

 A.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B.开创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后期

 C.消除了各民族之间的差别

 D.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解析:选 D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邓小平高度肯定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依据是该制度符合中国国情, 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效果,故 D项正确; A、B 两项不属于必然性条件, C项表述过于绝对化,均可排除。

 12.2019 年 1 月 2 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 《告台湾同胞书》 发表 40 周年纪念会上发表重要讲话。

 他指出: “中 国人不打中国人。我们愿意以最大诚意、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前景,因为以和平方式实现统一,对两岸同胞 和全民族最有利。我们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保留采取一切必要措施的选项,针对的是外部势力干涉和极少数‘台 独'分裂分子及其分裂活动,绝非针对台湾同胞。”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

 A.民族问题致两岸陷入长期政治对立

 B. 1979 年海峡两岸隔绝状态终于被打破

 C.一个中国原则成为海峡两岸的共识

 D.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

 解析:选 D 依据材料中“《告台湾同胞书》发表 40 周年纪念会”“以和平方式实现统一”,并结合所学知识 可知,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始终是我国政府的既定方针,故

 D项正确;海峡两岸问题是内战遗留

 问题,故 A项错误;1987年海峡两岸隔绝状态被打破, 故B项错误;题干并未涉及台湾的态度, 故 C项错在“共识”。

 13.(2019 ·江苏原创模拟三 )1981 年 9 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发表了“对台九条方针政策”, 内容 包括实现第三次国共合作;国家实现统一后,台湾可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台湾现行社会、经济制 度不变,生活方式不变。叶剑英的“九条方针”( )

 A.标志统一祖国方针的转变

 B.正式提出“一国两制”构想

 C.是《告台湾同胞书》的具体化

 D.打破海峡两岸长期隔绝状态

 解析:选 C 材料的时间为“ 1981 年”, 显示叶剑英的“九条方针”强调国共合作促进祖国统一, 故 C 项正确; A 项是《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正式提出“一国两制”构想的是邓小平,打破海峡两岸长期隔绝状态是在 1987 年,故排除 A、 B、D三项。

 14.(2019·南京学情调研 )1983 年 6 月,邓小平指出,台湾问题的核心是祖国统一,和平统一是海峡两岸执政 党的共同语言,也是第三次国共合作的基础;一个中国前提下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并存;自治不能损害统一的国家 利益,统一后的台湾作为特别行政区拥有包括立法和党政军系统在内的高度自治权。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

 A.两岸合作的前提是承认一个中国的原则

 B.实现国共合作是解决台湾问题唯一途径

 C.大陆承诺不以武力的方式解决台湾问题

 D.统一后的台湾拥有立法和外交自治权力

 B项错解析:选 A 由材料“一个中国前提下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并存”,可见两岸合作的前提是承认一个中国的原 则,故 A 项正确;由“和平统一是海峡两岸执政党的共同语言”可见两岸执政党的合作不限于国共两党,故 误;大陆主张和平解决台湾问题,但绝不承诺不以武力的方式解决台湾问题,故 C 项错误;外交权只有主权国家才 有,台湾问题属于中国内政,故 D

 B项错

 15.阅读某一时期中央人民政府组成表。这表明

 ( )

 中国共产党 党员人数

 民主党派和无党

 派民主人士人数

 中央人民政府委 员会 6 位副主席

 3

 3

 中央人民政府委

 员会 56 位委员

 29

 27

 政务院 4 位副总理

 2

 2

 政务院 15 位政务委员

 6

 9

 政务院所辖

 34个委、部 ( 正职 )

 20

 14

 A.国共合作下的广州国民政府成立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权组织形式

 C.中国共产党联合各方面共同创建新中国

 D.新时期民主协商政治取得了实效

 解析:选 C 材料中未涉及国民党,故 A 项错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权实行三三制,材料中未涉及,故

 B项

 错误;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以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 为基础的、 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 以此为指导原则确立了中国历史上一个新型国家的架构, 与材料信息相符,故 C 项正确;新时期与材料中“政务院”的提法不符,故

 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14 分 )

 16.(2019·盐城中学质检 )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美关系是制约中国及亚太地区发展的主导性因素之一,其影响 极其深远。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西方冷战时期,美国为了在政治上控制亚太地区的盟友,实行让步性的经济政策。日本、南朝鲜、 香港、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因此出现高增长势头由于美国对中国的封锁和禁运政策,使中国这个亚太地 区的大国被排除在亚太经济大循环之外,这对“亚太经济合作圈”的形成和亚太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是不言而喻 的。其次,美国对其亚洲盟友的援助不是出于发展亚太地区经济的目的,而是深深打上了遏制中国的烙印。

 ——冀伯祥《试论中美关系转折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材料二 1977年 7月,中共中央十届三中全会决定, 恢复邓小平的职务, 为中美关系的改善奠定了新的政治基 础,在邓小平的倡导下,中国共产党内逐渐形成一种共识:中国实现现代化,必须搞改革开放,必须大胆地向西方 学习,引进先进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而对外开放和引进的重点是美国,这样,推动中美关系正常化,不仅仅是冷 战格局中维护中国国家安全的迫切需要, 更是成为保证改革开放路线的关键因素。

 1978 年 1月 7日,邓小平会

 见美国国会议员,在交流到台湾问题时表示:解决台湾就是两只手,两种方式都不能排除。力争用右手争取和平方 式,用右手大概要力量大一点,实在不行,还得用左手,即军事手段。

 ——胡晓丽《中苏关系中的美国因素

 (1949 ~ 1989) 》

 (1)

 据材料一,概括冷战时期美国对亚太盟友经济援助的目的和影响。

 (4 分 )

 (8

 (8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邓小平的“右手方式”在

 70 年代末的实施表现。

 (2 分)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实现对中国的影响”为主题,写一篇小论文。

 分)(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

 280 字左右 )

 解析:第 (1) 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美国为了在政治上控制亚太地区的盟友”得出控制亚太地区的盟友;据 材料一“美国对其亚洲盟友的援助不是出于发展亚太地区经济的目的, 而是深深打上了遏制中国的烙印”得出服务 于遏制中国的战略;第二小问,对盟友:据材料“日本、南朝鲜、香港、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因此出现高增 长势头”得出促进了亚太盟友经济的高增长;对中国:据材料一“由于美国对中国的封锁和禁运政策,使中国这个 亚太地区的大国被排除在亚太经济大循环之外”得出导致中国被排除在亚太经济大循环之外;对亚太:据材料一 “这对‘亚太经济合作圈'的形成和亚太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得出导致亚太地区国际经济循环的 畸形结构,限制了经济的持久增长。第 (2) 问,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 (3) 问,首先围绕“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实 现对中国的影响”这一主题提出自己的观点,接着结合有关史实进行论述,要求:论证逻辑严密、结构严谨、行文 流畅。

 答案: (1) 目的:控制亚太地区的盟友;服务于遏制中国的战略。

 影响:对盟友:促进了亚太盟友经济的高增长; 对中国:导致中国被排除在亚太经济大循环之外; 对亚太:导致亚太地区国际经济循环的畸形结构,限制了经济的持久增长。

 (2) 表现:《告台湾同胞书》 发表, 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 停止炮击金门, 倡议两岸直接“三通”。

 (3) 略

推荐访问:高考 练习题 中国 复习 对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