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政治标准制度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一课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一、监测目标

 (一)学业基本目标

 【知识和技能】

 1、知道夏商时期的政治制度。

 2、了解西周政权的建立和灭亡。

 3、了解西周分封制的内容及作用。

 4、了解西周宗法制的内容、特点及其深远影响。

 5、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过程和方法】学会分析图表,史料解读,问题探究

 1、通过分封制和宗法制的比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获得关于中国早期政治制

 度特点的认识。

 2、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针对宗法制的影响进行讨论,学会收集历史证据来说明自己

 的观点。

 (二)学业成就水平分类

 合格:记住分封制和宗法制内容。能够说出分封制和宗法制的作用。

 良好:能够利用教科书和所学知识, 分析实施分封制的原因及与宗法制的关系。

 准确理解分封制和宗法制的概念及其内涵。

 3 优秀:能利用历史地图及相关文字史料,对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原因、

 内容、影响进行

 深度分析。能够用所掌握的历史材料,对分封制和宗法制进行多角度、多方位分析与评价,并做到论证充分。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了解中国早期国家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理解中华民族历史的源远流长,激发学生

 对中国历史的自豪感,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热爱之情。

 2、通过学习认识到我国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之一。中国古代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带

 有浓厚的部族色彩,形成了以宗法制为核心的政治制度体系。

 二、监测内容

 (一)知能框架

 王位世袭制(周王)

 基础

 中国早期政治

 制度的特点

 

 宗法制——

 嫡长子继承

 

 历史作用

 及影响

 

 中国早期政治

 制度初具雏形

 基础

 分封制

 (二

 )重点难点诠释

 1)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西周的宗法制与分封制难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西周的宗法制与分封制

 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重要的政治制度;

 它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在政治上关系是互为

 表里;是为了维护西周的统治,巩固西周的疆域而实施的。

 ( 1)分封,就是封邦建国的意思。周王把王畿以外的地区分封诸侯,让他们建立诸侯

 国,镇守疆土,保卫王室。诸侯对周王承担纳贡和朝聘的义务,并随周王参与出

 征、祭祀、

 吊丧庆贺等事项。周王是全国最高统治者,是诸侯们的共同主子,

 自称为上天之子,故又称

 天子。诸侯是周王的臣属,必须服从于周王的命令。

 2)宗法制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它的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即嫡

 长子继承父亲的宗主地位, 庶子进行分封。

 嫡长子与分封下去的众子有双重关系, 在亲缘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又是君臣关系。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学生对夏商周的政治制度了解的很少, 很难在结论上对这一时期的政治制度的特点作出概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总结:

 1、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2、王权与神权的结合;

 3、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4、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5、具有相对稳定性和延续性

 三、监测工具

 形成性测试题

 (一)基础题

 1.《说文解字》解释说: “宗,尊祖庙也。

 ”也就是说,宗法的“宗”的本义是宗庙。这说明

 宗法制以什么为纽带

 A.

 财产

 B.

 地域

 C.

 信仰

 D.

 血缘

 2.自古以来, 中国人就有祭祖的习俗。

 2006 年连战先生参拜了连氏宗祠。

 

 这种“认祖归宗”

 的情结源于古代的A.

 宗法制

 

 B.

 分封制

 

 C.

 郡县制

 

 D.

 井田制

 3.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的等级序列是

 A.

 周王一诸侯一卿大夫一土

 B.

 周王一诸侯一卿大夫一士一庶人

 C. 周王一卿大夫 -- 诸侯一士

 D.

 周王一诸侯一卿一大夫一士

 4.《墨子·告子》载: “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这种历史现象可能出现在

 A.

 

 春秋后期

 B.

 战国时期

 C.

 西周初年

 

 D

 .秦汉时期

 5、在中国古代“家国一体”的社会中,忠孝观念源远流长,其源头是

 A. 分封制

 B.

 宗法制

 C.

 郡县制

 

 D.

 

 中央集权制

 6、.“齐人”、“鲁人”、“楚人”这种表述,与下列哪一制度有关

 A.分封制

 B

 .宗法制

 C

 .郡县制

 D

 .三省六部

 7、.在著名的福建土楼——承启楼前有一幅楹联: “一本所生,亲疏无多,何须待分你我;共楼居住,出入相见,最易结重人伦” 。该楹联所体现的文化内涵源于

 A.礼乐制

 B

 .分封制

 C

 .宗法制

 D

 .世袭制

 8、柳宗元《封建论》载:

 “时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

 ”符合这一论断的历

 史时期是

 A.秦朝

 B

 .西汉

 C

 .南北朝

 D

 .唐朝

 (二)应用题

 9.柳宗元在 《封建论》 一文中说:“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 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 天下相合,杀守劫令而并起。

 ”他得出“有叛人而无叛吏”的认识,是由于

 A.分封制的确立

 B

 .郡县制的确立

 C

 .宗法制的确立

 D

 .三省制的确立

 10. (2008 ·江苏泰州 ) 下图反映的是周朝的政治制度及其关系,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宗法制和分封制互为表里

 B.宗法制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

 C.通过分封制,建立起森严的等级序列

 D.整套制度维系奴隶主正常统治,

 保证了社会性质的平稳转型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

 子之田方千里,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

 ,,

 

 ,, 天

 材料二 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予曰述职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礼记·王制篇》

 ,, 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

 ----

 《孟子·告子》

 材料三

 正妻所生之子称嫡子,

 其他妻室所生之子为庶子。

 周王的嫡长子、 嫡长孙一系

 有继承王位的权利,称其为大宗。次子、庶子的后裔相对于大宗称为小宗。而次子、庶予的嫡长子、嫡长利、于本支又是大宗,其次子、庶子之后裔又是小宗。以此类推,形成一个庞

 大的宗族网。小宗必须服从大宗。

 ——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四

 宗法制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父系家长时代。

 经过夏、 商的衍化, 到西周时

 最后形成严密的政治制度,

 即宗法制度 ,, 周王自称天子,

 是同姓 ( 姬 ) 贵族的大宗和天下共

 主,其王位由嫡长子继承,世代保持大宗地位,周王嫡长予的兄弟被分封诸侯,诸侯对于周

 天子是小宗, 而诸侯在自己的国内又是同姓的大宗,

 其君位也由嫡长子继承。

 诸侯嫡长子被

 封为卿大夫,卿大夫对诸侯是小宗,

 在本宗族的各分支中又是大宗。

 ,, 依此类推,按血亲

 关系不断分封下去。

 ,, 由于周朝规定同姓百年不婚,

 所以诸侯国之间同姓多是兄弟。

 异姓

 多是甥舅,这样,整个西周就由宗法关系联结起来。

 请回答:

 材料一、 二反映了西周时期的哪种制度 ?依据这两段材料, 指出为什么 “周王先贬其爵”而后“削其地” ?

 (2)

 材料一,二反映的制度与宗法制相比这两种制度之间的关系如何

 ?

 依据材料概括宗法制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影响。

 形成性测试题解析及答案

 1.D

 [解析]古代中国的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

 巩固国家统治

 的制度。故选 D 项。

 2. A

 [解析] B、C 项是古代中国社会的一种政治制度;

 D 项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制度。

 3. A

 [解析]注意题干中关键词“贵族集团”

 ,B 项是错误的;卿大夫是属于同一阶层的。

 4. C [ 解析 ] 题目中的材料体现天子对诸侯的权威,应该在奴隶社会鼎盛时期,

 A、B 项是

 奴隶社会衰落和封建社会的兴起时期,应排除。

 D项是封建社会时期,也应排除。

 5、B

 [解析]古代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它保证贵族的特权地

 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有利于凝聚宗族, “国”“家” 结合起来, 强化王权。

 6、 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主要诸侯国的名称及其分封制的了解认识。

 7、C

 [解析]本题通过福建土楼这一新颖的材料,

 主要考查学生对宗法制概念及其内涵的理解。

 8、B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郡国并行制概念的掌握及其带来的危害,

 

 由此可以判定为西

 汉。

 (二)应用题

 9、 B [解析]“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的意思是:那时有造反的老百姓而没有反叛的官吏。

 由此可以看出,秦朝的灭亡在于秦的暴政引发的农民战争,地方官吏是被中央牢牢控制的。

 A、 C 显然与题意不符,

 D 是隋唐开始。

 10、 D

 [解析]

 A 、 B、 c 三项的表述都是正确的;社会性质的平稳转型首先是不可能的,

 况且社会性质要转型,

 封建制度要取代奴隶制度就要在分封制逐步瓦解的前提下,

 通过改革

 实现。

 11. (1) 分封制。因为是按爵位的高低赐给土地。

 关系: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两者是相辅相成、互为表里的政治性质的制度。

 中国封建政治呈现出宗法色彩,表现为等级制、绝对的君主隶属原则、极端皇权主义及亲贵合一、裙带作风。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中国奴隶社会制度建设的认识和理解。第 (1) 问主要考查分封制的内容,难度一般。第 (2) 问关键是明确分封制与宗法制之间的关系。最后一问考查宗法制在古代中国消极的历史影响。

 第二课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一、监测目标

 (一)学业基本目标

 【知识和技能】

 1、了解秦的统一;

 2、知道皇帝制度创立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

 3、了解秦朝的

 “三公九卿 ”制;

 4、结合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史实,阐述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

 其影响。

 【过程和方法】

 1、解读有关秦朝统一和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资料、图片,从中获取有效信息;进行初步的归纳和分析;提高阅读有关信息的能力。

 2、

 通过讨论、角色模拟等,锻炼推理和历史思维意识,培养交流合作的能

 力,提高质疑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通过从分封制到郡县制到“大一统”政治制度建立的学习,探讨政治决

 策的过程与方法,欣赏其政治智慧。

 (二)学业成就水平分类

 1、合格:能够说出秦朝统一后的疆域,巩固统一在军事、政治采取的措施及统一的意义。

 2、良好:通过相关史料分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中的皇帝制度、三公九卿、郡县制的作用。

 3、优秀:能利用图片及相关文字史料,多角度探索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对中国后世的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通过本节的学习,了解中华民族统一国家的形成,逐步培养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

 命感和维护国家统一的爱国主义情感;

 2、注意研究和借鉴古代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体会制度建设对国家稳定和

 统一的重要意义,并引起对今天我国政治改革启发的思考。

 二、监测内容

 (一)知能框架

 秦朝的统

 一

 走向“大

 中

 一统”的皇帝制度

 央

 巩

 汉

 秦 汉 政

 集

 固

 承

 统

 中

 央

 权

 三公九卿

 秦

 一

 官

 僚

 制

 制

 度

 形

 地

 方

 郡县制

 (二

 )重点难点诠释

 (1)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难点: 秦朝创建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

 ●秦朝创建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对封建社会的影响具有双重性。一般而言,在封建社会早期和中期,

 其积极作用是主要方面; 封建社会的后期,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消极作用逐渐增大。

 具体表现在:

 (一)积极作用:

 1.在一定范围内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创造了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

 2.有利于抵御外来侵略,防止分裂割据;

 3.有利于有效的组织人力、物力从事大规模的经济活动,兴建大型工程,奠定了中华文明

 长期领先于世界的基础;

 4.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推动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在较广阔的范围内传播。

 (二)消极作用:

 .经济上:严重束缚了社会生产力,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压制了新生产关系的成长;

 2.政治上:空前强化的封建专制统治极易形成暴政;长期以来人民毫无政治权力和地位,

 民主政治无从发展, 早期的资产阶级亦受到压制和打击; 形成了长期的人治传统, 派生了庞大的官僚队伍和特权阶层,极易出现政治腐败局面。

 3.思想上:专制主义制度必然导致对思想文化控制的加强,严重阻碍了科学的发展,更使

 得许多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治,反封建的民主思想被绝对禁止和封杀。

 三、监测工具

 形成性测试题

 (一)基础题

 1.“元元黎民,得免于战国。

 ”该文表明作者认为秦统一的意义是

 A.

 使人民脱离了诸侯国的统治

 B.

 为我国长期统一奠定了基础

 C. 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D.

 使人民有了从事生产的安定环境

 2.秦始皇时, “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

 。这突出地说明

 (

 )

 A.

 秦始皇非常勤政

 B.

 秦始皇总揽全国大权

 C. 秦朝地方官员失职

 D.

 中央集权制度已过时

 3.右图是秦阳陵虎符,铜铸,中分为二,有十二字铭文:

 “甲兵之

 符,右才 ( 在 )

 ,左才 ( 在 ) 阳陵。”发兵时必须左、右半符验合,

 方能生效。上文“右才

 ( 在 ) ”后空缺部分应是

 A.

 皇帝

 B.

 太尉

 C.

 御史大夫

 D.

 丞相

 4.秦朝地方百姓如果打官司,按秦朝官吏职责,他应当首先找

 A.

 御史大夫

 B.

 县令

 C

 .丞相

 D

 .郡守

 5.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 ”始皇为解决上述问题, “求其宁息”的措施是

 A.

 焚书坑儒

 B.

 推行郡县制

 C.

 修长城

 D.

 统一文字

 (二)应用题

 6.观察下列秦朝和唐朝的中央集权示意图,你认为相权发生变化的实质是

 皇帝

 皇帝

 太尉

 丞相

 御史大夫

 门下省

 中书省

 尚书省

 九

 卿

 吏部 礼部 兵部 刑部 户部 工部

 (秦:中央集权示意图)

 (唐:中央集权示意图)

 A.皇权得到强化

 B

 .由三公协管到三省执行

 C.由百官之首到三省牵制

 D

 .由权力集中到权力分散

 7、右图中秦代砖文为“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践此万岁”

 。其中

 “海内皆臣”反映的历史信息主要是

 A.交通发达,水陆并用

 B

 .疆土辽阔,臣民众多

 C.国家一统,皇帝集权

 D

 .法律严苛,覆盖全国

 8、毛泽东善读史书,对赢政很是赞赏,他曾说“百代都行秦政制”

 。对此正

 确的理解是

 A.秦使分封制寿终正寝

 B .秦推行郡县制影响重大

 C.皇帝制被后世采用

 D

 .三公九卿制得以延续

 9、.柳宗元认为,秦末农民起义“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

 ;西汉七国之乱“有叛国而

 无叛郡”,“秦制之得亦明矣” 。下列哪种说法最符合材料原意

 A.郡县制与秦末农民战争没有关系

 B

 .七国之乱因汉初分封而爆发

 C.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

 D

 .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

 10、阅读材料 :

 材料一 “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 废侯卫而为守宰 ( 宰:地方官 ) ?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报制四海,适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

 由矣: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 ,, 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

 材料二

 “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数年之间,奔

 命扶伤之不暇 ,, 后乃谋臣献画 ( 计策 ) ,而离削自守矣。

 然而封建之治,郡邑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

 材料三 “唐兴,制州邑,立守宰,此其所以为宜也。然犹桀滑 ( 凶恶狡猾之人 ) 时起,虐害方城,失不在州而在兵,时则有叛将而无叛州。州县之设,固不可革也。”

 ——以上三段材料出自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四 “知封建 ( 指分封制 ) 之以变而为郡县, 则知郡县之弊而将复变。

 然则将复变而为封建乎?曰:不能。

 ,, 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

 ——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柳宗元认为秦、汉、唐的过失分别是什么?他要论证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顾炎武的观点与柳宗元的观点有何相同点?

 顾炎武的观点与柳宗元的观点有何差异?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异?

 形成性测试题解析及答案

 (一)基础题

 1.D [解析] 题干中关键词 “得免于战国” 可知, 即广大人民得免于战国时期的战争之苦,

 人民有了从事生产的安定环境。答案为

 D项。

 2. B [ 解析 ] “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反映秦始皇专权的思想,

 

 A 项是对题意错误理

 解。当时,中央集权是历史发展的趋势。

 3. A [解析]左才阳陵”指的是在地方,另一部分应该是皇帝亲自掌握。

 4.B[解析]地方百姓打官司首先找的也就是昂基层的地方政权,按照秦朝地方划分,应是

 县,郡在县之上。

 A、 C 项都是中央官员。

 5. B[解析] A、 B、C、 D 项都是秦始皇所采取的政策,依据题意,只有

 

 B 项是加强对地方

 的控制。

 (二)应用题

 6、 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通过观察图例内容的变化,并结合整体过程的分析,透过现象

 看本质的能力。

 秦朝丞相权力很大,

 到唐朝, 通过分权实现集权,

 实际上是皇权得到了强化。

 7、C

 [解析]首先注意题干体现的砖文时间:秦代;其次,结合所学知识,我们知道秦朝

 完成国家大统一, 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实现了皇帝专制独裁统治。

 综合上述分析,可选择 C。

 8、B

 [解析]要全面地理解题干所示的信息,毛泽东针对的是秦朝“政制”

 ,这个“政制”

 应该是郡县制而不是三公九卿制,三公九卿制没有延续下去,而郡县制一直推行。

 9、 C

 [解析]本题给了三句话,最后得出“秦制之得亦明矣”

 ,这里的秦制指的是秦朝的郡县制,郡县制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因此选

 C; A,B 都是材料

 中的一部分, 不够全面。

 材料无法体现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历史必然,

 重在秦制中央集权之

 得,因此排除

 D。

 10、 (1) 秦的过失是滥用民力,严刑酷法。汉的过失是部分地采取了分封制。唐的过失是兵制不当,地方军权过重。柳宗元的主要观点是肯定郡县制。

 两人都肯定了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进步的。

 柳宗元肯定了郡县制,但没有指出造成秦朝灭亡、唐朝叛乱的原因也在于建立在郡县

 制之上的皇权专制。

 顾炎武则指出郡县制的弊端是皇权过分专制。

 由于二人生活的时代不同;所以看法上有差异。

 [解析]第一问要读懂材料,从材料中归纳柳宗元的观点;第二、 三问首先搞清顾炎武的观点与柳宗元的观点分别是什么,然后再分析其相同点和不同点及其原因。

推荐访问:中国 古代 政治 制度 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