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弥儿教育启示范文(通用5篇)

教育:汉语词语教育:2008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教育:2008年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出版的图书教育:2007年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教育:2007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教育:2007年学林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爱弥儿教育启示5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爱弥儿教育启示5篇

爱弥儿教育启示篇1

《爱弥儿--论教育》读书报告

作者简介:

让-雅克·卢梭 (Jean-Jacques Rousseau,1712年6月28日~1778年7月2日),法国十八世纪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是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杰出的民主政论家和浪漫主义文学流派的开创者,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主要著作有《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爱弥儿》、《忏悔录》、《新爱洛漪丝》、《植物学通信》等。

1712年6月28日卢梭出生于瑞士日内瓦的一个钟表匠家庭,祖上是从法国流亡到瑞士的新教徒。十六岁时,他就逃离日内瓦去流浪。当过学徒、杂役、家庭书记、教师、流浪音乐家等。后又被通缉流亡国外。1742年卢梭搬到巴黎。在巴黎期间,卢梭与德尼·狄德罗认识,并从1749年起参与《百科全书》的撰写,卢梭专攻音乐方面。1750年(庚午年),38岁的卢梭以《论科学与艺术》("Discours sur lessciences et les arts")一文赢得第戎学区论文比赛首奖而一举成名。随后他又著述了许多其它著作,其中包括《论不平等的起源》(1755),《埃罗伊兹的故事》(1761),《爱弥儿》(1762),《社会契约论》(1762)和《忏悔录》,所有这些著作都提高了他的声望。此外卢梭对音乐有浓厚的兴趣,写了两部歌剧:《爱情之歌》和《村里的预言家》。卢梭的作品语言风格独特(独白式),具有浪漫激情。1762年,卢梭因由其所撰教育论著《爱弥尔》一书出版,遭到法国当局的通缉。他一生的最后二十年基本上是在悲惨痛苦中度过的,1778年7月2日于法国埃及迈农维尔与世长辞,享年66岁。

框架结构:

全书共分六卷,大致可分为五个部分。卢梭根据儿童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

第一部分,着重论述对两岁以前的婴儿如何进行体育教育,使儿童能自然发展。

第二部分,他认为两岁至十二岁的儿童在智力方面还处于睡眠时期,缺乏思维能力,因此主张对这一时期的儿童进行感官教育。

第三部分,他认为十二至十五岁的少年由于通过感官的感受,已经具有一些经验,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智育教育。

第四部分,他认为十五至二十岁的青年开始进入社会,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德育教育。

第五部分,他认为男女青年由于自然发展的需要,所以主要论述对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爱情教育。

教育思想:

卢梭的教育思想是从他的自然人性观出发的。他认为,人生来是自由、平等的;在自然状态下,人人都享受着这一天赋的权利,只是在人类进入文明状态之后,才出现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特权和奴役现象,从而使人失掉了自己的本性。为了改变这种不合理状况,他主张对儿童进行适应自然发展过程的“自然教育”,以培养理性王国的“新人”。

卢梭的自然教育,就是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听任人的身心的自由发展,其手段就是生活和实践,主张采用实物教学和直观教学的方法,让孩子从生活和实践的切身体验中,通过感官的感受去获得他所需要的知识。与自然教育密切相联的,卢梭还主张对儿童进行劳动教育和自由、平等、博爱的教育,使之学会谋生的手段,及早地养成支配自己的自由和体力的能力,保持自然的习惯。

评价与反思:

卢梭提出的按年龄特征分阶段进行教育的思想,在教育史上无疑是个重大的进步,它对后来资产阶级教育学的发展,特别是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了极可贵的启示。但是有观点称,这种分期以及把体育、智育和德育截然分开施教的方法,是不科学的。

“正确的教育是我们的幸福,而错误的教育是我们的痛苦和泪水,也是我们对社会和民族犯下的罪过!”“罪过”,很沉重的一个词,久久浮现在我的脑海。在本书中,卢梭通过其虚构的小说主人公爱弥尔从出生到成人的教育历程,系统地阐述了他的“自然教育理论”。他的教育是建立在“人性本善”的基础上的。开篇他便讲到,“凡是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人们破坏自然之态,随意改变、扭曲其天性,颠倒一切,但是,卢梭又指出,“在目前的情况下,如果没有这样的裁剪,人类的处境可能会更糟一些。 ”我们可以把他说的裁剪看作是教育,即使人生下来便是善的,但并不代表他天生就是一个有用的社会人,一个幸福的人。因此,教育是必要的,一直到现在,教育仍然是人类社会不可忽视的。但教育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

卢梭提出了教育的意义,“生活,这就是我要教给他的技能。从我的门下出去,我承认,他既不是文官,也不是武人,也不是僧侣,他首先是一个人:一个人应该怎样做人,他就知道怎样做人,他在紧急关头,而且不论对谁,都能做到做人的本分。”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培育人,让学生学会做人,做一个大写的人。卢梭这样的一句话更坚定了我的信念“热情可以弥补才能的不足”,我很愿意相信这句话,才能多不多没关系,重要的是有热情,有能力使其获得更多的才能,帮助其成为幸福的人。

虽然本书有很多可取之处,具有广泛的教育意义,但是书中也有很多观点我无法苟同。

卢梭所认同的教育遵从是孩子的天性,但是下卷之中,很难看到他的指引,爱弥儿是在他的干预中受教育。与卢梭本身的观点自相矛盾。他选择的教育对象也不是那么全面,他所教育的爱弥儿,不是针对所有的人,原因是“穷人是不需要受么教育的,他的环境的教育是强迫的,他不可能受其他的教育。” 他的学生爱弥儿必须是来自于温带的土地富饶的地方,家里富有,但却是个孤儿,而且只服从于“我”,谁也不能把他们分开。我搞不懂,他为什么一定要让爱弥儿是个孤儿?父爱和母爱不是十分重要的么?如果不能有父母的话,他还不如去孤儿院领一个回来教呢!哪一个富人,或者哪一个人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只听从别人的话呢?

他说爱弥儿就是一个普通人,他要教的也是一个普通的孩子。这样人们才能比较他所教的孩子和社会上其他的方式教出来的孩子有什么不同。在我看来,爱弥儿的普通也就是在一定意义上的普通。既然他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一个资产阶级新人,他的教育必定会带有一定的阶级局限性。在此不必多说。

本书值得思考的地方还有很多,也有很多地方具有争议。

例如:

婴儿的襁褓是否必要,应该怎样对待一个“任人宰割”的孩子呢?要顺应孩子自然的发展,不能把它绑的一动不能动。要让它能自由活动。但是在襁褓中的孩子是安全的,在信息量如此之大的当今社会,适当的襁褓是保证婴儿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在孩子没有健全的是非观念之前,是不能放任自流的。

再如卢梭所说的指引确实是一种非常有教育意义的一个词语。孔子也说过类似的话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为孩子创造独立思考的环境,在思考中进步。

爱弥儿教育启示篇2

《爱弥儿》——卢梭的教育理想之花

0812005 董筱婷

读完作为西方史上三大教育名著之一的《爱弥儿》,我的内心澎湃不已。人们对《爱弥儿》的历史作用评价很高,称其开创了西方近代人文主义传统先河,对此我不甚了解,但是称卢梭是“发现了儿童”,“自然教育卓越的倡导者”,我深有感触,卢梭不仅是发现了儿童,而且还解放了儿童。他是真正热爱儿童、关心儿童福祉的人。

卢梭是法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杰出的启蒙思想家,《爱弥儿》一书是卢梭通过对他的假想对象爱弥儿的教育,来表达他的自然教育思想,以此来反对愚昧、专制的封建教育制度。因此,在对爱弥儿的教育过程中,卢梭也是逐步渗透他的资产阶级思想,如自由、平等、博爱、天赋人权。

爱弥儿是自由的,卢梭说”我们要让孩子享受天赋的自由”,”免受非大自然强加于我们的束缚”,他把爱弥儿放在乡村培养,不仅由于那里比较空阔,可供舒展身心的空间很大,而且因为乡村的风气较为淳朴,开放和自由,受到束缚很少。“自然人完全是为他自己而生活的”,所以爱弥儿只因自己的需要学习,游戏,工作,他不受权威的压迫,教条的控制。卢梭称爱弥儿“不是人培养起来的人,而是大自然培养起来的人”,所以他是一个彻底的自然人,“真正的人”,但是卢梭同时强调这种自由是有限制的,这个限制也是“自然秩序”对人的约束,如果他过分地行使自己自由的权利,超越与他身心适应的自然需要,那他必将受到障碍物的阻挡或是应有的惩罚,所以卢梭倡导的是“自然后果”,而不是人为的教训和惩罚。

平等这个观念也是卢梭从一开始就灌输给爱弥儿的,他告诉爱弥儿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一个伟大的人和一个平凡的人,他们的自然需要都是一样的,他不把爱弥儿培养成本该符合他身份的上流社会的贵族,因为卢梭认为,“等级”这个概念原来是不存在的,不是自然的产物,而是人为附加在人的身上的,在这个动荡不安,变化万千的社会,大人物可能变成小人物,富人可能变成穷人,“凡是人所创造的东西,人就能够把它毁灭掉。”所以每个人的社会地位不是固定不变的,但是卢梭给爱弥儿实施的自然教育是“可以使一个人适合一切人的环境的教育”。他能顺应环境的变化,不顾命运的摆布而立身做人。因此爱弥儿“从小要锻炼自己尽可能地依靠他自己”,虽然爱弥儿是个富有的人,卢梭还是主张他的学生掌握一门谋生的技术,并认为手工劳动是“最接近自然状态的职业”,这个职业还能让他得到他“怎样也不会失去的地位”。

在青年期,卢梭就开始对爱弥儿实施道德教育和情感教育,这就是要在他的心里播下“博爱”的种子,他先使友谊,善良,同情心注入儿童的头脑,否则妒忌,仇恨、贪婪等一切毒害的观念便会折磨他。并且,“只有在有品德的人身上,我们才能看到睿智和理智发挥着伟大而高尚的作用”。所以他的爱弥儿不仅思想丰富,博学广闻,而且行为端正,平易近人。

爱弥儿是一个资产阶级的新人,可以说卢梭对他的培养是由新的教育目的,新的教育方法,新的教育内容组成,并且遵循自然教育的法则。爱弥儿是一个智力寻常,一般的平常人,“我在普通人当中选择他以证明教育能够对人起巨大的作用”。卢梭也没有把爱弥儿当做一个天才来培养,他的教育是循序渐进的,顺应孩子的年龄特征和天性,所以爱弥儿的发展是有阶段性的,如在婴儿期主要发展体力,幼儿期注意感官教育,避免坏习惯的养成,在少年期开始进行智力教育和劳动教育,青年期主要培养道德观念和宗教信仰。卢梭很清楚每个发展阶段的孩子应该受到什么教育和达到什么样的教育效果。在书中,卢梭经常说到这样的话,爱弥儿的知识不多,但所有的知识都是他自己的,他没有想要尽快地发展他的智力,要比别人走在前面。

如果现在的家长看到这本书,肯定觉得卢梭的想法落伍了。教育如今已经成为每个家庭最关注的问题,教育支出也占家庭总支出的最多部分,这说明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越来越重视了,许多家长都逐渐形成自己的一些教育观念,教育心得,比如“超前教育” ,总觉的孩子提早识字,算术,提早进入学校,就不会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认为这样是未雨绸缪,对孩子肯定有益,这些观念也反映在教育教学领域,比如幼儿教育小学化,小学教育中学化。小朋友在幼儿园阶段就有专门的幼儿教材,提前教授拼音,识字,算术。对于掌握幼儿教育规律的工作者都知道,幼儿期的主导活动就是游戏,这些拔苗助长的做法显然不利于儿童的身心发展。卢梭说,“大自然希望儿童在他们成人之前像一个儿童的样子”,“在万物的秩序中,有人类的地位,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它的地位”,我们的民间也有句谚语,叫做“早熟的瓜不甜”, 道理大家都明白,但是很少有人这样做。由于对孩子总是要求“超前”,孩子的压力和负担必然剥夺了本该属于他那个年龄阶段应有的自由、快乐和幸福。爱弥儿是充分享受到他的童年时光,他没有书本的束缚,没有知识的困惑,他按自己的好奇心和兴趣去施展他的天性,真是让我们现在的孩子羡慕不已,在卢梭看来,“如果你不肯首先培养活泼的儿童,你就决不能教出聪明的孩子”,我想这对我们现在幼儿的家长、老师有着很大的启发,我们希望我们的孩子优秀,出类拔萃,走在别人的前面,但是却是以牺牲孩子的健康、快乐作为代价,我们的孩子过早失去了朝气与活力,都是死气沉沉,毫无生气,与他们稚气可人的面庞不相符合,是我们剥夺了他自由发展的权利,孩子的未来是未知的,而他们现在就要为他们的不可知的未来买单,这不得不引起我们更多的思考。教育是农业产品,而不是工业产品,孩子就像是一棵幼小的树苗,它的生长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浇的水过多或是施肥太频繁,都会不利于他的健康成长。

柏拉图有个理想的建国蓝图,卢梭也有个理想的育人方案,《爱弥儿》是他的教育理想,他也知道自己的观点较为激进,甚至是荒谬,会被人看成是“一个空想家对教育的幻想”。但是卢梭又说到,“我要叙述的不是别人的思想,而是我自己的思想”,这又一次启发了我的心灵。朱永新的《新教育之梦》也阐述了他的教育理想,我想对于我们学习教育,以后研究教育的教育学人,我们也要有自己的思想,有我们对教育的展望,有我们自己的教育理想。虽然现在我们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看教育,读教育,我们现在的想法、观念会显得幼稚,不切实际,但是理想是美好的,让我们撷一朵教育理想之花,追寻先导者的脚步,不断前进。

爱弥儿教育启示篇3

爱弥儿(组诗)
作者:冯 毅
来源:《当代教育》2010年第04期

        月神恋

        

        月神,已悄然的离开,带走了月宫的凄冷

        眷恋的月光泛下仇恨的火焰,木栏外的叶子漫无目的飘零

        水,吻了你的脸,

        荡漾抹不去的忧郁,惆怅的古人,对着苍茫之野狂歌而泣。

        你是一首睡梦中的歌谣,惊怒了蛹中的幼蝶

        

        你伸出你的手,钻石般的戒指也丧失了光芒

        忧郁的海,狂放企图占有纯洁的天堂,那漂游于云梦

        中的楼阁,破碎了多少人虔诚的信仰。

        文明的圣歌已失去指尖上鲜血的依恋

        洁白染上肮脏,无法洗涤

        月神,垂下了善意的双眼

        坠下了泪珠。

        

        谁用这玛雅的谎言来诅咒这平宁的世界,颠倒的毁灭彻底

        抹杀了神灵

        没有了国度的依赖,你苍白的眼睛折磨我恋慕的感情

        企图剥削的爱,是过客捎来的影,匆匆的淡去

        葬于灾难的歌,丧失了人性

        真的成了一缕青烟,飘过你的容颜,触吻了你的唇

        哑了,不再喧闹

        等那喜马拉雅的钟声,敲响灵魂

        有一双无形的手,正充溢魔力般地扼住了你的喉咙

        

        淡去了时光轮回里奢侈的幻想,我惧怕了你含泪的脸

        捎来的银杏里的账单,全是骷髅组编的姓名

        死亡伴随了人类的挽歌,而你竟默然的不奢求聆听

        宣判了最后的结局,为你挽回末后的思念

        哀伤的月神,站在栏杆的台边,数落繁星

        

        欢乐的短笛吹响了春的天空

        寒冷已经宣称默默的即将离去

        而你我,正携手走向陌生

        遭遇了破碎的幸福,饮醉了夕阳下你迟暮的容颜

爱弥儿教育启示篇4

《爱弥儿》解读

-----孤独者的幸福追求

一、作者简介

《爱弥儿》的作者------让·雅克·卢梭(Jean Jacgues Rousseau;1712—1778),被称为“教育界中的哥白尼”,是18世纪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教育家。他的反封建思想曾经深刻的影响了法国的资产阶级大革命。卢梭的教育思想也为他的启蒙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社会政治主张有密切的联系,这应当归因于卢梭本人的亲身经历和生平所遇之事给其带来的深刻影响。其教育代表作《爱弥儿》与柏拉图的《理想国》、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一齐被称为西方教育史上的三个里程碑。

卢梭于1712年6月28日出生于瑞士日内瓦的一个贫苦的钟表匠家庭中,父亲是一个信奉共和主义,信仰新教的钟表匠,他的母亲在他出生不到,母亲就离开了人世。这便是卢梭坎坷一生的开端。也正是因为母亲早逝,他从小手父亲的影响较深。卢梭自幼聪明过人,3岁便开始识字,7岁的时候就已读了一些文学和历史的书籍。但是卢梭未接受过正式的学校教育。

10岁直30岁是卢梭思想形成的关键期。在他10岁那一年,父亲因受到一个贵族的诬告被迫逃亡远方,卢梭被舅父送到日内瓦郊外,跟随一位牧师学习拉丁文、绘画和数学。他喜欢与村童一起在大自然中游玩活动,并要养成了他爱好自然的天性,也从此孕育出了他的自然思想教育。12岁时开始学徒谋生,从事过多种职业。1724年,卢梭开始学习律师书记业务,后来又转学雕刻手艺。由于匠师的虐待,16岁的卢梭弃业出走,离开了自己的故乡,在法国开始了长期的困苦流浪、颠沛流离的生活。他不仅当过学徒、仆役,还做过家庭教师、音乐教师、乐谱抄写员等等。长期艰难的流浪生活,对卢梭的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此期间,卢梭对贫苦人民有了深入且亲身的了解和体验,目睹了教会的腐败和政治的黑暗,对贫苦的人民表示深切的同情,对法国巴黎上次社会生活的豪华奢侈与虚伪无耻,表示极大的轻蔑与愤恨。与此同时,卢梭阅读了大量欧洲各国思想家的著作,从中汲取了思想的营养。1740年,读过洛克《教育漫话》的卢梭,在里昂一位修道院院长的家庭里担任两个孩子的家庭教师,积累了一定的教育经验,并是他从此开始关注教育问题。1743年,卢梭担任法国驻威尼斯大使的秘书,在此期间,他阅读了从柏拉图到洛克等人的许多政治学书籍,从此对政治问题产生了兴趣。卢梭还与当时法国许多的先进思想家,特别是狄德罗有密切地交往,并成为了“百科全书派”的一员,《百科全书》的撰稿人之一。

卢梭成名始于1749年第戎学院的一次有奖征文《论科学的复兴是否有助于敦风化俗》。他在狄德罗的鼓励下撰写了论文,并参加了征文比赛。此论文论证了科学和艺术的进步并未提高人类的品德,反而使社会道德堕落。由于论文的立意新颖、思想深邃、文笔流畅而获得头奖,从此一举成名。1753年,卢梭又以一篇名为《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的文章,参加征文比赛。在这篇文章中,揭露和抨击了封建等级制度下的社会不平等现象,认为私有制是封建社会一切罪恶现象的根源。

1754年,卢梭回到故乡日内瓦小住了一段时间后会到巴黎。1756年,因为厌倦了城市的生活,他移居了巴黎附近的乡村,埋头写书著述。三部互相联系并构成一个完整思想体系的重要著作先后问世。1761年,出版了小说《新爱露伊丝》,卢梭阐述了其理想的家庭;1962年中,他出版了政治学著作《社会契约论》和教育小说《爱弥儿》。在《社会契约论》中,他阐述了理想的社会;在《爱弥儿》中,他阐述了理想的教育,《爱弥儿》这本书,他说“构思了20年,撰写了3年”,就不难看出他对教育问题的重视和认真的思索。

但是由于《爱弥儿》一书批判了教会的腐败和荒诞,宣传新的教育思想,书一经出版,便在当时的法国社会掀起了轩然大波,受到天主教的严酷打压和禁止,宣布焚烧《爱弥儿》,并对卢梭进行通缉,年过50岁的卢梭,被迫逃亡于国外。直到1770年,卢梭才得到赦免,得以回到巴黎。

卢梭的晚年贫病交迫,但依然用其锋利的文笔,与封建的专制制度和腐败的教会做斗争,于1770年写成了自传体著作《忏悔录》。此外,他还于1771年应邀撰写了《论波兰政府》,为波兰的复兴提出了卓越的见解。马克思评价“卢梭曾为波兰人草拟过最好的政治制度”。在其中也对教育设施提出了积极的建议。

卢梭这位伟大的文人,终因患大脑浮肿病,在1778年7月2日逝世于巴黎的近郊。

二、《爱弥儿》解读

《爱弥儿》实际是写于1757年,1762年的时候第一次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出版。此书是一部五卷本的半小说体的长篇教育专著,讲述了卢梭对于爱弥儿和其未来妻子苏菲的教育,并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继续阐述了他的社会政治思想而且尖锐锋利的批判了腐朽的封建教育制度,提出追求个性解放和崇尚自然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爱弥儿》这本教育专著集中且具体地论述了自然主义的教育理论和构想。卢梭自己在书中这样写到:“《爱弥儿》一书,构思20年,撰写3年。”。这本著作的副标题为“论教育”,全书分为五卷。本书的前四卷以卢梭自己设计的教育对象---爱弥儿为主角,用夹叙夹议的方式介绍展示了从爱弥儿出生到成年的整个教育过程,而最后一章,是卢梭为爱弥儿挑选的“媳妇儿”----苏菲,并且给苏菲提出了一系列的标准,这就代表的是卢梭的女子教育和男女青年的爱情教育。书中,卢梭把对爱弥儿的教育分为四个渐进其具有一贯性的阶段,或者说时期皆可。在书中,他对这四个阶段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进行了详细且具体的论述。整本书围绕着自然主义教育这一核心思想展开,他强调教育必须是以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征为前提的,否则教育就会带来不良的后果。因为他认为:“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他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就会造成一批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

第一卷主要讲述的是卢梭自然教育的主旨和婴儿期的教育,他的婴儿期年龄阶段跟我国学前教育领域的划分相近,指的是0到2岁婴儿。在这一部分中,卢梭论述了自然在儿童生长过程中的重要性,主张通过“自然的教育”来让幼儿真正“回归自然”。在这里,值得强调的是,卢梭的“自然教育”的本质是以儿童的自然倾向为基础的,是受到儿童自身发展的法则制约和支配的,自然教育是培养能够适应一切环境、适应一切人生活的教育。从自然教育的目的来看,自然教育不是培养野蛮人或者是“公民”,而是培养自由人。在《爱弥儿》开篇,卢梭就直截了当的指出:“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这是他主张进行顺应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征进行自然教育的基础。在卢梭看来,人的自然本性是善良的,而是“文明”的社会使之堕落的。那么要使人,尤其是儿童的自然本性得以发展,就必须对他们进行自然的教育。卢梭认为自然教育主要包括自然的教育、人的教育和事物的教育,他指出:“这种教育,我们或是受之于自然,或是受之于人,或是受之于事物。我们的才能和器官的内在的发展,是自然的教育;别人叫我们如何利用这种发展,是人的教育;我们对影响我们的事物获得良好的经验,是事物的教育。”在2岁以前的婴儿期,教育则以身体的养护和锻炼为主,

第二卷

第三卷

第四卷

第五卷

三、《爱弥儿》评价

卢梭的一生是不幸的,但是又是幸福的。他幼年过早的失去了双亲的照顾,孤独的行走在这个人世间,终年都很少有安慰的日子,不是因为自身的原因出走,就是因为社会和外界的压迫而被迫逃亡,

爱弥儿教育启示篇5

学习《爱弥儿》心得体会

《爱弥儿》集中体现了卢梭“自然教育”的理念。在这本书开篇就说到:“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即他自然教育主要是指对儿童的教育要顺从自然规律,使之身心得以自由健康地发展,而不要过多地进行人为干涉。

  他认为人是受之于自然,或是受之于人,或是受之于事物。我们的才能和器官的内在的发展。是自然的教育;别人教我们如何利用这种发展,是人的教育;我们从影响我们的事物获得良好的经验,是事物的教育。在这三种不同的教育中,自然的教育完全是不能由我们决定的,事物的教育知识在有些方面才能够由我们决定,只有人的教育才是我们能够真正滴加以控制的。基于这观点,卢梭反复强调教育要尊重和保护儿童自然的天性,对儿童的自由的捆绑和束缚是对其天性的残害。教育目的:培养“自然人”。

  在卢梭看来,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将学生培养成为一个人,即平等、自由、善良的人,也是真正的人,没有职业、地位之分,更无高低、贵贱之别;但这种人不是自然状态下的野蛮人,而是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自然人。在文中说到“从我的门下出去,我承认,他既不是文官,也不是武人,也不是僧侣,他首先是人”“在自然秩序中,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他们共同的天职,是取得人品”“自然人完全是为他自己而生活的”“它知道如何才能够最好地使人改变他的天性,如何才能剥夺他的绝对存在,而给他以相对的存在,并且我转移到共同体中去,以便使各个人不再把自己看作一个独立的人,而只看作共同体的一部分。”

  卢梭认为教育内容应该按照孩子的成长和人心的自然的发展而进行教育。

  1、学会忍受痛苦。在262页中间一段,人们只想到怎样保护他们的孩子,这是不够的。应该教育他成人后怎样保护他自己,教他经受得住命运的打击。在第二卷也提到“忍受痛苦,是他应该学习的头一件事,也是他最需要知道的事情。”

  2、体力教育。另外一种进步使孩子们觉得哭泣是没有那么必要,这种进步就是他们的体力的增长。他反对用襁褓去束缚婴儿,更反对对婴儿的娇生惯养。“使他们能够忍受酷烈的季节、气候和风雨,能够忍受饥渴和疲劳。”

  教育方法:

  身教代替言教。他说,真正的教育不在于口训而在于实行。在文中卢梭也运用了多个例子阐述了这一教育方法,他反对说教的方法,而是鼓励教育应训练儿童经得起他们有一天必然遇到的打击。把他们浸在河水里,让他们能够忍受酷烈的季节,气候和风雨。

推荐访问:启示 通用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