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弥儿中对教师的启示(通用3篇)

《启示录》是博伟电影公司发行的奇幻冒险动作电影,由梅尔·吉布森执导,达莉亚·赫尔南德兹,鲁迪·扬布拉德等主演,于2006年12月08日在美国上映。该片讲述了在玛雅帝国即将崩溃的时候,主人公加古亚尔·鲍为了保护自己保护家人与玛雅帝国的统治者进行,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爱弥儿中对教师的启示3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爱弥儿中对教师的启示3篇

【篇1】爱弥儿中对教师的启示

《爱弥儿》如是说

——浅谈卢梭的教育思想及其对当代中国教育的启示

【摘要】在西方教育史上,卢梭是一位划时代的教育思想家。几乎浓缩了他全部教育思想精华的著作《爱弥儿》被称为西方资产阶级教育的“圣经”,由此可以窥见,其对西方教育产生的重要影响。尤其是卢梭主张研究儿童,把儿童看作教育的主体的儿童观,影响了其后的许多教育家。尽管,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和不可行性。但是,从这部教育巨著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当前的应试教育存在的弊端并获得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卢梭自然教育 《爱弥儿》 消极教育 儿童中心 启示

一、“自然教育”

从卢梭的《忏悔录》我们得知,卢梭没有接受过一天的正规学校教育,儿时的他因父亲触怒贵族被迫流亡,被寄养在乡下舅舅家,但他却从大自然中获得了最好的教育,快乐的童年经历为他今后取得巨大成就奠定了基础,同时成为他提出自然教育思想的根源之一。另一方面,18世纪的法国,古典主义教育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学校教师强迫学生死记硬背,并对不守规矩的学生进行严酷的体罚,完全把没有把儿童当作一个能动的个体来进行教育。卢梭对他那个时代的教育状况和教育方法深感忧虑,他不赞成“把人像训练马场的马那样加以训练”。他认为对学生的培养,最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心灵和判断力。而实际的状况却如他在《关于德·马布里先生的公子的教育问题的备忘录》中说道的:“大多数教师都是‘冬烘先生’,只知道传授知识,向学生灌输一大堆‘学问’而不知道‘满肚子学问的书呆子’比无知的傻子还笨”。针对这样的现实,卢梭反对学校的填鸭式教学,不赞成儿童学习课本的僵化知识的,他认为“课本只能教我们谈论我们实际上不知道的东西”。卢梭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自然人,而学校教育把种种偏见、权威和社会制度都强压在学生身上,完全扼杀了儿童的天性,更糟糕的是败坏了儿童的天性。因此,他在《爱弥儿》的开篇第一句话就写到“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在《论科学与艺术》中他也谈到“从我们童年时候起,人们就拿一些毫无意义的东西来教我们,虽把我们教得表面上看来很机灵,但却败坏了我们的判断力,我发现,人们到处都在不惜花费巨额度的金钱修建庞大的学校来教育青年:学校里什么东西都教,就唯独不教他们作为人的天职.......孩子们不仅没有学到区别真理与谬误的本领,反而学会了一套善于狡辩的技能,把真理谬误搞混,使人分不清真伪。”需要指出的是,卢梭并不是否定教育的作用,相反,《爱弥儿》立论的基点就是:人可以通过教育达到完善境界。那么我们如何对儿童进行教育,在发掘儿童的内在潜质的同时又保证儿童的天性不被败坏?卢梭在《爱弥儿》中要论述的就是这个问题并给出了答案——要对儿童进行自然的教育,让他在不受外界恶劣环境影响的氛围中健康成长。

为了论证他的自然教育理论,卢梭虚构了一个学生——爱弥儿(即是书的标题也是主人公),从这个学生诞生,一直把他培养到进入社会。当然这整个教育过程都不是在学校完成的,而且在爱弥儿不同的成长阶段,老师对他进行的教育是不同的。首先,爱弥儿是一个怎样的学生呢?我们惊奇的发现,他不是一个智力超群的神童,而只是一个智力寻常的孩子。原因何在呢,卢梭的回答是:因为我们要培养的,只是一般的平常人;只有他们所受的教育才能作为跟他们相同的人的教育范例。”接着,由谁来对爱弥儿进行教育呢?书中并没有言明这位老师的姓名。但从行文的第一人称“我”可以看出,作者卢梭就是这位老师的原型。他陪伴着爱弥儿成长,作为老师,他和爱弥儿的关系是建立在友谊和自由的基础上的。他和学生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他不硬要求他的学生读他指定的书,也不要求他们做这样那样的功课,他和他的学生一起做游戏,和学生一起分享快乐,也和学生一起分担痛苦。他和他的学生“并不是相互依赖,而是相处的非常和谐,我们跟任何人都不曾像我们两个人一起这样的友爱”。卢梭之所以能够与学生保持与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因为他把他的学生首先当作一个独立的个体,尊重他们的主体性,不对他们施加权威;其次把处于儿童期的学生当作儿童,呵护学生的自然天性,不要求他们做能力之外的事情。这就是自然教育的核心:教育必须遵循自然的法则,顺应儿童天性发展进程,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

卢梭主张首先把儿童看作一个“人”,孩子有他自己的思想,我们要尊重他的思想,不能用我们的思想去代替他的思想。因此,在施教的过程中,切不可滥用大人的权威,“千万不要对他采取命令的方式,不论做什么事情,都绝对不能以命令从事,也不要使他想象你企图对他行驶什么权威”。其次,把儿童当作儿童,卢梭告诉人们,对于学生,我们应当按照“他的年龄对待他”而不是把他看作大人。“最明智的人致力于研究成年人应该知道些什么,可是却从不考虑孩子们按其能力可以学到些什么,他们总是把小孩子当大人看待,而不想一想他们还没有成人哩”。反思我们当前的教育,我们就是这一群“最明智的人”,我们剥夺了孩子大部分的游戏时间,急于向他们灌输我们认为有用的各种各样的知识和技能,并企图把他们都培养成全能的人,却忽视了孩子自己的需要。处于儿童期的孩子,最大的天性就是游玩,而我们用成堆的作业把他们束缚在课桌前。据统计,中国小学生每天的作业量最少都在两个小时以上,而现实更甚,笔者曾在一家课后补习机构担任家教,好多的孩子放学后就到固定的机构完成作业,时常要从下午四五点做作业到晚上九点左右。卢梭在爱弥儿中谈到,0-12岁这一阶段是训练儿童的感官的重要时期,只有让孩子到大自然中去触摸、去感受、去体验。孩子的理性认识才会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每天无论在学校或是家里都埋头于功课书本,最终只会培养出一批批高分低能的神童,这并不是我们每一个作为将来的教育者所希望看到的局面。虽然近几年,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减负被提上日程,但从实际的状况看,减负工作仍是任重而道远。

自然教育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注重儿童力量和器官的内在发展,卢梭在书中举了实际的例子,如给孩子穿宽大的衣服,绝不能让衣服妨碍了身体各部分的活动和成长。给孩子喝清水,“水里不加任何东西,甚至连热都不热一下,即使他汗流浃背,即使是在隆冬都要这样。”卢梭重视对儿童的体育教育,他不赞成溺爱儿童,主张要让儿童到大自然中不断的奔跑、玩耍,接受阳光和空气给他们的洗礼,使他们能承受得起酷烈的气候和风雨的袭击,同时训练他们忍受身体上的病痛。训练孩子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可以睡觉;开始就要使他“习惯于在不好的地方也能睡觉........”正是基于这样的教育理念,西方国家的教育都重视学生的体能发展,西方孩子很小就被允许到户外进行运动,橄榄球、棒球、足球都是主要的运动项目。所以,在一般意义上,西方人的体质都比东方人强壮许多。而中国历来不重视这一块,体育课逐渐的形式化,孩子们从小就没有足够的体育锻炼,这也是为什么许多极限运动很少有东方人的参与。在重大体育赛事上,中国人也只能在技巧项目上夺的奖项,而需要超强度的体能和爆发力的项目则几乎是一片空片。为了改变这样的尴尬局面,我们必须从卢梭的教育思想中汲取积极因素,加强对学生的体育教育,让孩子从小就能有一个强健的体魄。

二、“消极教育”

前文也提到,关于自然教育,除了“力量和器官的内在发展”,还有根据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对儿童实施教育。在不同的成长阶段,儿童的身心发展都有着巨大的差异,因此,教育方法和内容也是不同的。卢梭把教育分为四个阶段:婴儿期、儿童期、少年期和青年期。在这里我们主要探讨的是儿童期的教育。卢梭认为这一阶段的教育是很重要的因为人类花了千百个世纪才从原始社会过渡到文明社会,而如今的儿童从呱呱坠地到12岁就学会了说话、识字、唱歌、游戏,并具有把不同的事物进行比较的能力。这么快速的发展,使他在12年终就走完了人类花了千百年才走完的路程。速度过快,就容易出现偏差,就有使儿童趋于早熟的可能。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发生,卢梭认为“最初几年的教育应当纯粹是消极的”不要急于求成,“不仅不应当争取时间而且还必须把时间白白的放过去”。

从这个认识出发,卢梭在《爱弥儿》中提出了“消极教育”的概念。消极教育是卢梭教育思想的重要概念之一。对于这个概念,他在1762年11月写给巴黎博蒙大主教的信中阐释的最清楚,他说:“我们身体的各种器官是我们用来获取知识的工具,在用它们去获取知识之前,一切皆在促使它们趋于完善的教育,我称之为消极教育,它将通过感官的锻炼,为理性发展做准备。”简言之,消极教育就是在孩子0——12岁这一阶段不教孩子太多的道德和认识。因为他们还处在“理想的失眠期”,老师关心的重点,是增强儿童的体质和训练他们的感官。卢梭不赞成在这一阶段对儿童进行智育,他认为不必急于让孩子读书识字。

然而,消极教育并不是让孩子完全与外界环境隔离,它只是在孩子0——12岁这一时期不教书本知识,不可让孩子成天沉闷地啃书本,而应该让他多接触大自然,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周围的事物,去发现他从前没有见过的新奇的东西。他嘲笑那些冬烘先生硬要学生“记住什么国王的名字、年代、谱系、地球仪和地方名称,或者记住那些对他这样年纪的人来说既毫无意义,而且对于任何年纪的人来说也一点用处的词句。”与传统的教育方法相反,爱弥儿的老师教的都是一些有用的知识。什么样的知识才是有用的呢?卢梭在书中举了个例子。有一天,当他和爱弥儿正在研究太阳的运行和定方位的方法时,爱弥儿突然打断他的文化问:“研究这些有什么用处?”老师当时没有急于回答他。第二天早晨,他带爱弥儿到森林中去玩,玩到中午又累又饿时,他们却迷失了回家的方向。孩子急得哭了起来;这时,老师提醒他:“我们有一个在中午找到北方的方法。”于是,孩子根据树林阴影投射的方向首先找到了北方,然后找到了与北方相反的南方,在最后判断出他家的方位时,不由得“高兴的叫起来:‘天文学有时候也真有点用处呀’”。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老师不是通过书本教学生知识,而是在和学生一起去观察自然界的事物的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有用的知识,自己去解决遇到的所有问题。他提醒当老师的: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要用老师的权威去代替孩子的思考——“首先,你要记住的是,不能由你告诉他应当学习什么东西,要由他自己希望学什么东西和研究东西;而你呢,则设法使他了解那些东西,巧妙地使他产生学习的愿望,向他提供满足他的愿望的办法”。在老师的启发下,爱弥儿将一点一点地积累他自己的一套诸如天文学、物理学和化学的知识;他将在游戏中学会测量距离的方法。他的知识不多,但他所有的知识每一样都是他从经验中得来的;他的聪明表现在他健全的判断力,而不表现在能背诵课文和记住多少书上的词句。

与老师对爱弥儿的消极教育相比,我们当前对学生的教育是太过于“积极”了。我们让孩子背诵大量的课文,完成大量的功课,学习太多的科目。而结果呢,课堂上气氛热烈,课后学生却一无所学。其实孩子在成年后忘记了大部分在学校学到的知识,这就是卢梭反对学校课本的关键所在。而只有那些经过孩子自己的体验获得的知识才会在其后的人生中产生影响。当前各学科教学中的“无效教学”愈演愈烈,值得深思。另一方面,该玩耍的年纪全用来学习一些无用的知识,感官没有得到训练,孩子最后都成为了思维僵化、笨手笨脚的学习机器。中国教育该何去何从,或许,从卢梭的《爱弥儿》中我们可以找到答案。把每一个儿童都当作儿童,以他们为教学的主体,去研究他们的身心发展规律,顺应他们自然的天性对其进行自然的教育。这是卢梭的呼声,也是我们每一个将来从事教育事业的人应该铭记的箴言。

参考文献

[1] 卢梭,《爱弥儿(精选本)》,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

[2]李平沤,《如歌的教育历程——卢梭如是说》 ,山东人民出版社

[3] 杨帆,从《爱弥儿》探究卢梭的教育思想,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

[4] 段蕾,卢梭“消极教育”思想及其当代教育价值,辽宁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

[5] 侯耀先,卢梭的自然教育原理及启示,理论导刊,2007年

[6] 崔秀勤,论卢梭自然教育的现代价值,华中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8

[7] 杨孔炽,论卢梭的儿童观及其现代意义,教育研究,1998年第1期

[8] 黎军,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思想评析,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

【篇2】爱弥儿中对教师的启示

《爱弥儿》解读

-----孤独者的幸福追求

一、作者简介

《爱弥儿》的作者------让·雅克·卢梭(Jean Jacgues Rousseau;1712—1778),被称为“教育界中的哥白尼”,是18世纪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教育家。他的反封建思想曾经深刻的影响了法国的资产阶级大革命。卢梭的教育思想也为他的启蒙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社会政治主张有密切的联系,这应当归因于卢梭本人的亲身经历和生平所遇之事给其带来的深刻影响。其教育代表作《爱弥儿》与柏拉图的《理想国》、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一齐被称为西方教育史上的三个里程碑。

卢梭于1712年6月28日出生于瑞士日内瓦的一个贫苦的钟表匠家庭中,父亲是一个信奉共和主义,信仰新教的钟表匠,他的母亲在他出生不到,母亲就离开了人世。这便是卢梭坎坷一生的开端。也正是因为母亲早逝,他从小手父亲的影响较深。卢梭自幼聪明过人,3岁便开始识字,7岁的时候就已读了一些文学和历史的书籍。但是卢梭未接受过正式的学校教育。

10岁直30岁是卢梭思想形成的关键期。在他10岁那一年,父亲因受到一个贵族的诬告被迫逃亡远方,卢梭被舅父送到日内瓦郊外,跟随一位牧师学习拉丁文、绘画和数学。他喜欢与村童一起在大自然中游玩活动,并要养成了他爱好自然的天性,也从此孕育出了他的自然思想教育。12岁时开始学徒谋生,从事过多种职业。1724年,卢梭开始学习律师书记业务,后来又转学雕刻手艺。由于匠师的虐待,16岁的卢梭弃业出走,离开了自己的故乡,在法国开始了长期的困苦流浪、颠沛流离的生活。他不仅当过学徒、仆役,还做过家庭教师、音乐教师、乐谱抄写员等等。长期艰难的流浪生活,对卢梭的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此期间,卢梭对贫苦人民有了深入且亲身的了解和体验,目睹了教会的腐败和政治的黑暗,对贫苦的人民表示深切的同情,对法国巴黎上次社会生活的豪华奢侈与虚伪无耻,表示极大的轻蔑与愤恨。与此同时,卢梭阅读了大量欧洲各国思想家的著作,从中汲取了思想的营养。1740年,读过洛克《教育漫话》的卢梭,在里昂一位修道院院长的家庭里担任两个孩子的家庭教师,积累了一定的教育经验,并是他从此开始关注教育问题。1743年,卢梭担任法国驻威尼斯大使的秘书,在此期间,他阅读了从柏拉图到洛克等人的许多政治学书籍,从此对政治问题产生了兴趣。卢梭还与当时法国许多的先进思想家,特别是狄德罗有密切地交往,并成为了“百科全书派”的一员,《百科全书》的撰稿人之一。

卢梭成名始于1749年第戎学院的一次有奖征文《论科学的复兴是否有助于敦风化俗》。他在狄德罗的鼓励下撰写了论文,并参加了征文比赛。此论文论证了科学和艺术的进步并未提高人类的品德,反而使社会道德堕落。由于论文的立意新颖、思想深邃、文笔流畅而获得头奖,从此一举成名。1753年,卢梭又以一篇名为《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的文章,参加征文比赛。在这篇文章中,揭露和抨击了封建等级制度下的社会不平等现象,认为私有制是封建社会一切罪恶现象的根源。

1754年,卢梭回到故乡日内瓦小住了一段时间后会到巴黎。1756年,因为厌倦了城市的生活,他移居了巴黎附近的乡村,埋头写书著述。三部互相联系并构成一个完整思想体系的重要著作先后问世。1761年,出版了小说《新爱露伊丝》,卢梭阐述了其理想的家庭;1962年中,他出版了政治学著作《社会契约论》和教育小说《爱弥儿》。在《社会契约论》中,他阐述了理想的社会;在《爱弥儿》中,他阐述了理想的教育,《爱弥儿》这本书,他说“构思了20年,撰写了3年”,就不难看出他对教育问题的重视和认真的思索。

但是由于《爱弥儿》一书批判了教会的腐败和荒诞,宣传新的教育思想,书一经出版,便在当时的法国社会掀起了轩然大波,受到天主教的严酷打压和禁止,宣布焚烧《爱弥儿》,并对卢梭进行通缉,年过50岁的卢梭,被迫逃亡于国外。直到1770年,卢梭才得到赦免,得以回到巴黎。

卢梭的晚年贫病交迫,但依然用其锋利的文笔,与封建的专制制度和腐败的教会做斗争,于1770年写成了自传体著作《忏悔录》。此外,他还于1771年应邀撰写了《论波兰政府》,为波兰的复兴提出了卓越的见解。马克思评价“卢梭曾为波兰人草拟过最好的政治制度”。在其中也对教育设施提出了积极的建议。

卢梭这位伟大的文人,终因患大脑浮肿病,在1778年7月2日逝世于巴黎的近郊。

;

二、《爱弥儿》解读

《爱弥儿》实际是写于1757年,1762年的时候第一次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出版。此书是一部五卷本的半小说体的长篇教育专著,讲述了卢梭对于爱弥儿和其未来妻子苏菲的教育,并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继续阐述了他的社会政治思想而且尖锐锋利的批判了腐朽的封建教育制度,提出追求个性解放和崇尚自然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爱弥儿》这本教育专著集中且具体地论述了自然主义的教育理论和构想。卢梭自己在书中这样写到:“《爱弥儿》一书,构思20年,撰写3年。”。这本著作的副标题为“论教育”,全书分为五卷。本书的前四卷以卢梭自己设计的教育对象---爱弥儿为主角,用夹叙夹议的方式介绍展示了从爱弥儿出生到成年的整个教育过程,而最后一章,是卢梭为爱弥儿挑选的“媳妇儿”----苏菲,并且给苏菲提出了一系列的标准,这就代表的是卢梭的女子教育和男女青年的爱情教育。书中,卢梭把对爱弥儿的教育分为四个渐进其具有一贯性的阶段,或者说时期皆可。在书中,他对这四个阶段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进行了详细且具体的论述。整本书围绕着自然主义教育这一核心思想展开,他强调教育必须是以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征为前提的,否则教育就会带来不良的后果。因为他认为:“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他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就会造成一批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

第一卷主要讲述的是卢梭自然教育的主旨和婴儿期的教育,他的婴儿期年龄阶段跟我国学前教育领域的划分相近,指的是0到2岁婴儿。在这一部分中,卢梭论述了自然在儿童生长过程中的重要性,主张通过“自然的教育”来让幼儿真正“回归自然”。在这里,值得强调的是,卢梭的“自然教育”的本质是以儿童的自然倾向为基础的,是受到儿童自身发展的法则制约和支配的,自然教育是培养能够适应一切环境、适应一切人生活的教育。从自然教育的目的来看,自然教育不是培养野蛮人或者是“公民”,而是培养自由人。在《爱弥儿》开篇,卢梭就直截了当的指出:“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这是他主张进行顺应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征进行自然教育的基础。在卢梭看来,人的自然本性是善良的,而是“文明”的社会使之堕落的。那么要使人,尤其是儿童的自然本性得以发展,就必须对他们进行自然的教育。卢梭认为自然教育主要包括自然的教育、人的教育和事物的教育,他指出:“这种教育,我们或是受之于自然,或是受之于人,或是受之于事物。我们的才能和器官的内在的发展,是自然的教育;别人叫我们如何利用这种发展,是人的教育;我们对影响我们的事物获得良好的经验,是事物的教育。”在2岁以前的婴儿期,教育则以身体的养护和锻炼为主,

第二卷

第三卷

第四卷

第五卷

三、《爱弥儿》评价

卢梭的一生是不幸的,但是又是幸福的。他幼年过早的失去了双亲的照顾,孤独的行走在这个人世间,终年都很少有安慰的日子,不是因为自身的原因出走,就是因为社会和外界的压迫而被迫逃亡,

【篇3】爱弥儿中对教师的启示

爱弥儿

一;写作背景

即十六世纪,十七世纪相继发生的资产阶级革命之后,十八世纪的西欧正处于资本主义经济日益发展壮大,这意味着资产阶级革命的到来。随着资本主义的经济实力日益扩大,反对封建压迫,艺术则是推翻君主专制制度,成为第三等级的共同要求。《爱弥儿》则是卢梭通过对他假设的教育对象对爱弥儿的教育,来反对封建教育制度,阐述他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

二;中心思想

卢梭根据儿童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原则所谓自然教育,内容和方法,一切皆从他的哲学观点出发,来解释他心中的自然教育。所谓自然教育,就是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听从人的身心的自由发展。他的教育手段就是生活与实践,从他让爱弥儿生活在乡村而非城市也可以看出这一点。他主张实物教学和直观教学,对儿童进行劳动教学和自由,平等,博爱的教育,这些思想在书中的教学实践中成为了指导思想。然而我们都知道任何事物都存在双面性,物极必反。他的‘儿童中心论’所进行片面的强调要让儿童从个人活动中获得知识,轻视对儿童进行系统的人类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正如恩格斯指出的那样:‘十八世纪的伟大思想家们,也和他们的一切先驱者一样,没有能超越他们自己的时代所给与他们的限制。’时代具有一定的阶级性,思想也有一定的阶级性,伴随的教育也出现阶级性。教育是一种传承更是一种发展。卢梭对制定计划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他说计划之前要考虑两件事:第一,计划要绝对的好;第二,实行起来要容易。就拿书中提到的教育方法,要想符合第一条,就要适合教育对象,适应于人心,至于第二点就是在实施过程中根据情况的变化提出调整,改变对策,例如对于不同的国家要根据国情提出教育政策。

三;我的见解

关键词

1,保姆 在第一章里面卢梭谈到了一个角色“保姆”,对于现在的社会这也是一种快速发展的职业,社会的快节奏也带动了我们生活的步伐,经济的发展也提高了了我们的消费水平。女性地位的提高也使越来越多的女性建立起自己的事业,这使得孩子由谁来照顾成为一个难题,从而保姆职业应运而生。保姆的出现,减轻父母的负担,但是这也是父母与孩子心灵沟通有障碍的一个因素。卢梭站在他的时代的角度也对保姆给了一些建议,在他看来保姆一定要身心健康,要有好质量的乳汁也要有良好的品行。保姆的选择在很大程度影响着孩子的成长,保姆即充当父母的一部分职责,也担当了教师的角色。一个孩子最好让一个保姆带着,多次换保姆使孩子老是比较他们,则会对她们越来越不尊敬。我挺赞同他的观点,在孩子教育方面,父母,保姆,孩子应该形成一个系统的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使的教育效果达到最佳。

2,爱动 我们都知道小孩子是特别爱动的,似乎一刻都不消停啊,看到什么东西都想碰一碰。书中介绍了一种荒诞的解释说法,一些哲学家用人天生的缺陷论说孩子之所以这样做只不过想证明自己很有力量,不柔弱。。这种说法未免太消极了,在我们心里小孩子是最天真的,我觉得他们只不过想满足一下自己的小愿望吧。这时候有产生了另一个问题,即如何控制他们的愿望,以至于不使它们变成欲望。我们过多得帮助他们,不需要多久的经验,他们就会感觉到,用别人的手干活,只需要动动嘴皮子就好。如果我们生活在欲望之都,那是多么恐怖啊。卢梭从而提出了四个准则:第一,在没有多余力量之前孩子要使用大自然赋予的一切力量,这些力量,他们不至于随便滥用;第二,一切身体的需要,不论是在智慧还是体力方面,都必须对他进行帮助,弥补他们的不足;第三,在给与他们帮助的时候,应当只限制在他们真正需要的时候才帮助他们,绝不能应从他们胡乱的想法;第四,应该仔细研究他们的语言和动作,以便在他们还不知道装佯的年岁时,辨别他们那些欲望是直接产生的,哪些是由心里想出来的。这同样也适合现代教育,多给孩子们真正的自由,少让他们养成驾驭他人的思想,让他们自己多动手,少要别人替他们做事。现在很多父母溺爱孩子,什么都替孩子准备,这使得孩子在独立自主的方面欠缺,难以适应社会。

3,医术 卢梭特别批判医生,认为医生只会使我们在自己混乱不清的想象中每一天都有死亡的感觉,不但不会延长我们的生命,反而会剥夺我们对生命的享受。他认为事件或死亡是医治我们痛苦,除了犯罪。这一观点在现实生活中好像有点不实际,压力这么大,哪有时间疗伤呢。从现代社会这个角度,技术虽然很发达,可是医德问题却阻碍了人类的发展。没有钱就不给治疗,职场潜规则,医院内幕等等一系列问题让我们对医院是敢怒不敢言。卢梭的批判指向的是医生让我们感觉到死亡,而如今的我们更害怕是高昂的生活费压死我们。

4,财产 一个孩子虽不打人,但要打东西;虽然他不久能从经验中学会尊重一切在年龄和体力上超过他的人,但他对东西就不一定爱护。这时候,他要具备的不是自由观念而是财产意思。我挺欣赏卢梭的教育方法,他采用了实物教学法,就是让爱弥儿自己种植蚕豆。在种植蚕豆的过程,他付出了自己的劳动,也体会到了获的艰辛。然而正在收获的时候却在受到了打击,因为是占用了别人的空地,导致所有的豆子被铲掉了。这一结果很巧妙的让爱弥儿体会到财产被夺的感觉,也在与别人协商的过程中学会了让步和妥协。这很形象地将产权和交换融入了这个故事。教育是抽象的,我们又要以生动的具体的方式来阐释它的内涵。这就要求我们让学会在生活中发现教育的机会,在教育中体会生活的乐趣。

5,语言 语言是我们交流的工具,当刮起了英语风之后,汉语热潮也慢慢席卷全球。现在各种第二外语的培训班多不胜数,小孩子也从小进行英语的教育。我们也常常忽略一个问题那就是在任何一门科学里面代表食物的各种符号,如果不具有它们所代表的事物的观念,那就是毫无意义的。想说好一个国家的语言,也要了解它的文化,我觉得这也是语言的精髓所在。地道语言与正式语言的源头也因为这吧。

卢梭在书中也提到了德育教育与爱情教育里面也写了他对男人和女人的看法,貌似有点重男轻女的感觉。不管怎么说,教育界用有了《爱弥儿》和《理想国》之后就不缺教育资源了。对于我们从事教育的人来说,它是不可小觑的一笔文化财富。

推荐访问:中对 启示 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