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第十二次党代会心得【三篇】

《第十》是由著名民谣歌手徐海榕演唱,作词和作曲都是徐海榕本人,发行:2014.01.20,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福州市第十二次党代会心得3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福州市第十二次党代会心得3篇

【篇1】福州市第十二次党代会心得

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传达提纲

一、会议基本情况

中国共产党浙江省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于2007年6月12日至16日在杭州召开,出席这次会议的正式代表共有722人,特邀代表2人,尹学群书记、我、公安局的王雪生同志也参加了会议。会议选举产生新一届省委常委会,赵洪祝当选书记,吕祖善、夏宝龙当选副书记。同时,会议选举产生了新一届省纪委常委班子,王华元当选书记。大会还通过了关于十一届省委报告的决议和关于省纪委工作报告的决议,选举产生了我省出席党的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这次党代会是在全省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迎接党的十七大的新形势下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是全省共产党员和人民群众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大会的主题是: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总结过去五年的工作,确定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动员全省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为全面建设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加快构建和谐浙江、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努力奋斗。应该说,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省第十二次党代会负有承上启下的重要职责。开好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勾画好下一个五年浙江发展的蓝图,是党中央对我省的殷切期望,也是全省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殷切期望。从总体上看,这是一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大会,是一次统一思想、振奋精神、求真务实、团结奋进的大会,也是一次理清思路、谋划未来、群策群力、奋发进取的大会。

二、工作报告的主要精神

6月12日上午,赵洪祝同志代表中国共产党浙江省第十一届委员会向大会作了题为《坚持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全面建设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的报告。报告共分七个部分:一、过去五年的工作;二、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三、着力推进经济建设,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四、大力推进社会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五、加快推进文化建设,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六、扎实推进政治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七、全面推进党的先进性建设,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报告认真总结过去,客观分析形势,科学规划未来,是指导今后五年全省工作的重要文件。整个报告主题鲜明,内涵丰富,时代感强,为全省描绘了一幅加快发展的美好蓝图,充分反映了民心民意,对我们做好今后的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过去五年的工作回顾

报告指出,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是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及十六大以来历次中央全会精神,扎实推进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的五年;是我省综合实力提升较快、城乡面貌变化较大、人民群众得益较多的五年。五年来,我们按照“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要求,开拓进取,团结奋斗,胜利完成了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赵洪祝书记从五个方面进行了总结:一是全面实施“八八战略”,坚决贯彻中央宏观调控政策,推动经济逐步走上科学发展的轨道,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二是全面建设“平安浙江”,社会政治保持稳定,社会和谐稳定呈现新局面;三是加快建设文化大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文化综合实力实现新提升;四是积极建设“法治浙江”,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进一步落实,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进展;五是围绕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全面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党的建设得到新加强。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报告还提炼了“五大”经验。一是必须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贯彻中央重大战略思想;二是必须以人为本,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惠及人民;三是必须深化改革,不断创新发展举措;四是必须真抓实干,推动各项决策部署落实;五是必须加强党的领导,努力提高执政能力。 

另外,报告还指出,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比如: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任务依然十分繁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因素仍然不少;文化建设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社会法治化程度还需进一步提高;一些党员领导干部的素质能力特别是工作方式方法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不相适应;消极腐败现象在有些领域还易发多发,等等。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存在的薄弱环节和问题,在今后的工作中切实加以解决。

(二)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和总体要求

报告指出,今后五年,是全面提升我省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水平的关键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攻坚阶段。我们既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也面对严峻的挑战。我们一定要放眼世界发展大势,把握全国发展大局,立足浙江发展实际,进一步增强又好又快发展的紧迫感和使命感,始终保持昂扬向上、奋发有为、锐意进取的精神状态,始终保持艰苦奋斗、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坚持不懈地推进我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今后五年全省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加快建设“平安浙江”、文化大省、“法治浙江”,坚持以又好又快发展、全面改善民生为主线,以改革开放、自主创新为动力,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保证,坚定不移地走创业富民、创新强省之路,扎实推进我省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不断开创党的建设新局面,全面建设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为加快构建和谐浙江、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

今后五年总的奋斗目标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继续走在前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在圆满完成“十一五”规划的基础上,建设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努力实现“六个更加”:经济更加发展(人均生产总值超过50000元),政治更加文明,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环境更加优美,生活更加宽裕。继续走在前列,就是要不断提高党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在巩固良好发展态势的基础上,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力争“六个突破”:在加强自主创新方面实现新突破,在深化改革开放方面实现新突破,在提升民营经济发展水平方面实现新突破,在统筹城乡区域发展方面实现新突破,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方面实现新突破,在全面改善民生方面实现新突破,努力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加强党的建设等方面走在前列。

报告指出,实现上述奋斗目标,最根本的就是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同时,必须坚持“五大”原则:一是坚持又好又快,推进率先发展;二是坚持改革开放,推进创新发展;三是坚持统筹兼顾,推进协调发展;四是坚持节约集约,推进可持续发展;五是坚持以人为本,推进全面发展。

(三)主要任务和重大措施

报告的三、四、五、六、七部分,分别从经济建设、和谐社会建设、文化建设、政治建设、党的先进性建设等方面,指出了全省今后五年的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

一是着力推进经济建设,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要深化改革开放,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不断增强综合实力、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推动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关于经济建设方面,着重提出了十大工作任务。(1)全面加强自主创新。报告指出,“自主创新是推进我省又好又快发展的核心战略”,并且把它放在经济建设发展的第一点来阐述,这是省党代会的一个亮点,非常有远见,具有开创性意义。我觉得,我们三门在这方面也应该有所探索,建立创新产业群落,不但要科学创新,还要鼓励其它领域的创新。(2)深入推进经济体制改革;(3)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4)加快推进产业结构升级;(5)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6)坚持走新型城市化道路;(7)加快提升民营经济发展水平。报告指出,“民营经济是我省经济发展的生力军。民营经济的发展质量和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省经济的整体素质。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实现民营经济新飞跃”。今年,我县审时度势,提出鼓励发展个私经济,这与省党代会的精神恰好吻合。(8)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报告指出,“海洋资源是我省的优势所在,海洋经济是我省新的经济增长点,必须把发展海洋经济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我县也是海洋资源非常丰富的县市,县委提出的“开发三港,建设三城”战略,就是发挥海洋资源优势,推动我县从山谷经济走向海洋经济的重大举措。(9)支持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报告指出,“欠发达地区的发展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我省发展的潜力所在。要进一步优化和创新扶持政策和帮扶载体,深化山海协作,促进欠发达地区快速发展”。我县尚属于全省25个欠发达县市之一,我觉得一方面我们要自力更生、加快崛起,另一方要用好用活省里的政策,从而跟上发达地区的发展步伐。(10)加快构筑开放新格局。

二是大力推进社会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加快社会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要紧紧围绕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切实加强社会管理,统筹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关于社会建设方面,着重提出了六大工作任务。(1)要优先发展教育;(2)大力推进城乡统筹就业;(3)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4)理顺和规范收入分配关系(5)不断提高人民的健康素质;(6)切实维护社会稳定。
    三是加快推进文化建设,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先进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集中体现,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和谐文化,切实加快文化大省建设步伐,进一步增强文化综合实力,不断提升现代社会文明程度,促进人的素质全面提高。关于文化建设方面,着重提出了四大工作任务。(1)不断强化人民群众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和精神动力;(2)积极培育文明和谐的道德风尚;(3)全面推进文化体制改革;(4)繁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四是扎实推进政治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积极推进民主法制建设,全面提高社会法治化水平,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关于政治建设方面,着重提出了五大工作措施。(1)完善党的领导方式;(2)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建设;(3)推进社会主义法制建;(4)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5)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
    五是全面推进党的先进性建设,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实现这次大会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关键在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要以改革创新精神,进一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全面推进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根本保证。关于党的建设方面,强调了六个方面的重点工作。(1)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党员干部;(2)切实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3)大力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4)进一步发展党内民主;(5)全面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6)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最后,赵洪祝书记强调,全面建设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是浙江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战略目标;坚持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是浙江增创新优势、实现新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们必须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万众一心,奋发图强,努力实现大会确定的奋斗目标,共同创造浙江的美好未来。

【篇2】福州市第十二次党代会心得

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 复兴大武汉而努力奋斗

    阮成发在中国共产党武汉市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实录摘要

    (2011年12月20日)

    一、过去五年的工作

    ——坚持加快发展不松劲,综合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我们积极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认真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抓投资、兴产业、促转型、保增长,实现了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经济规模和效益成倍增加。地区生产总值连续跨越3000、4000、5000、6000亿元台阶,迈入全国副省级城市第一方阵,预计2011年达到6500亿元以上,是2006年的1.94倍。

    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连续突破2000、3000、4000亿元,预计2011年完成4250亿元,是2006年的3.21倍。投资50亿元以上的产业项目36个。

    支柱产业和重点区域竞争力大幅提升。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千亿产业实现零的突破,预计2011年,汽车、钢铁、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四大产业产值均突破千亿元。

    ——大规模推进城市建设,现代化大都市形象初显。我们以纪念辛亥革命武昌首义100周年为契机,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着力破解拆迁、融资等困难,探索现代化中心城市建设管理新途径。五年累计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4306亿元,是前五年的3.98倍。

    城市空间布局调整优化。组织修编《武汉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武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并获国务院批复,国家中部地区中心城市的定位得到明确。确立了“1+6”、“多轴多心”、“六楔入城”的开放式城市空间格局,拓展了586平方公里城市发展空间。

    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实现重大突破。三大火车站新建、改造完成,武广高铁开通,武汉铁路集装箱中心站、规模亚洲第一的武汉北编组站投入使用。天河机场第二航站楼和国际航站楼建成,旅客年吞吐量突破1250万人次。规划建设长江中游航运中心,武汉新港实现亿吨大港目标。

    城市路网建设加快。轨道交通建设全面提速,1号线通车运营,六条地铁线同步推进。外环线、三环线、二环线汉口段贯通,一环线改造提升。长江隧道、天兴洲大桥、阳逻大桥三条过长江桥隧通车,二七大桥通车在即。

    城市面貌大变样。辛亥革命博物馆、楚河汉街、国际博览中心、琴台大剧院、武汉全民健身中心等一批标志性建筑落成。实施“城管革命”,形成“大城管”格局,城市管理中的一些“顽症”得到有效整治,市容环境明显改观。妥善解决“插花地”问题,基本完成二环线以内城中村改造,旧城改造步伐加快。

    ——锐意改革创新,武汉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地位上升。我们坚持以改革破解发展难题,以开放拓展发展空间,突出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和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体制和环境加快形成。

    “两型社会”建设成效明显。三年行动计划全面完成,国家和省级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加快建设,碧水蓝天、 “十城千辆” 、“十城万盏”等工程扎实推进,公共自行车免费租赁和再生资源回收网络形成特色,节能减排目标超额完成。

    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成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编制了总体发展规划,制定了配套措施,支持示范区建设的政策体系基本形成,股权激励等一批改革试点启动实施,光谷生物城等一批特色园区加快建设。

    改革开放扎实推进。市属大型国有企业搬迁改造和重组取得重大进展,国企改制全面完成,集体企业改制顺利进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农村综合产权交易等改革深入推进。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全面完成,以区为主的发展机制和管理体制基本确立。

——千方百计改善民生,市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我们坚持民生优先,注重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良性互动,加大财政对民生领域的投入,突出解决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收入分配、就业、社保、住房、教育、医疗等问题,努力让全市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预计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3720元、9550元,是2006年的1.92倍、2.01倍,农民人均收入增幅连续四年高于城镇居民。开展全民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共扶持10.25万人成功创业,城镇新增就业72.4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1%以内。

    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成。城乡社会保障实现广覆盖,保障水平稳步提升。社会保险总参保人数达到1535万人次,是2006年的2.56倍。全市统筹范围内企业离退休人员月人均基本养老金达到1448元,是2006年的1.85倍。城乡低保实现动态条件下的应保尽保。

    困难群众住房条件得到改善。累计竣工经济适用房980.32万平方米,廉租住房实现保障范围内全覆盖,公共租赁住房建设全面推进,共解决14.49万户家庭的住房问题。棚户区改造步伐加快。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教育朝着均衡优质方向发展,基础教育办学条件得到改善,全面实行城乡免费义务教育,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比例,全国同类城市最高。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初步建成“15分钟社区卫生服务圈”,医疗卫生服务保障能力增强。人口和计划生育、老龄工作加强。

    ——统筹城乡发展,新农村建设取得新成绩。我们坚持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加大强农惠农力度,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新城区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农村面貌大为改观,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

    新型工业化顺利推进。确立了新城区要建立以工业为主的经济结构的发展战略,把发展工业作为首要任务,并纳入绩效考核。制定新城区工业发展空间布局和产业发展规划。新城区工业发展明显提速。

    “菜篮子”保障水平和质量提高。“菜篮子”标准面积由47万亩扩展到100万亩,“菜篮子”自给能力增强,蔬菜价格始终稳定在同类城市中下游水平。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加快,预计2011 年农产品加工产值是2006年的2.53倍。

    农村基础设施改善。新城区与中心城区快速连通道基本建成。农村公路通车里程突破1万公里。2087个村完成“农村家园建设行动计划”,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全面完成农村无力自建房户危房改造,266万农村人口安全饮水问题得到解决。

    ——大力加强民主法治和社会建设,社会凝聚力显著增强。我们充分发扬民主,加强法治建设、文明城市建设,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

    民主政治建设进一步加强。市委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支持人大、政府、政协各负其责、协调一致地开展工作,形成民主团结、共促发展的良好局面。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不断壮大,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对台等工作有序开展,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工作取得新进步。

    社会保持和谐稳定。落实维稳“第一责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建立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加强信访维稳工作和治安防控网络建设。“法治武汉”建设深入推进。“平安武汉”建设迈上新台阶。

    文化建设和文明城市建设成果丰硕。建立了一批大型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成功举办辛亥革命武昌首义百年纪念、“六城会”、“八艺节”等一批重大活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推进文明城市创建,涌现出吴天祥、黄来女、王争艳、董明、孙东林等一批全国道德模范,他们是武汉的骄傲!

二、今后的奋斗目标

    以建设幸福武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建设生态宜居武汉、文明武汉为支撑,围绕建设国家创新中心、国家先进制造业中心和国家商贸物流中心,不断增强中心城市的功能和作用,努力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将武汉建设成为立足中部、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国家中心城市,实现大武汉新的伟大复兴。

    一是建设国家创新中心。充分发挥科教、人才的综合优势,着力提升高端创新要素资源的集聚配置功能,集聚创新人才、创新资本、创新企业,努力把武汉建设成为创新产业链集聚中心,下一代科技革命、产业革命的参与者和引领者。

    二是建设国家先进制造业中心。充分发挥国家老工业基地的综合优势,抓住新一轮产业结构大调整的机遇,着力提升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增强对高端制造业的吸引力,产生集聚一批参与全球竞争的先进制造企业和产业集群。

    三是建设国家商贸物流中心。充分发挥区位、交通和商贸重镇的综合优势,把握扩大内需的战略机遇,着力提升市场交易要素资源的集散配置功能,发展集聚高端商贸物流产业,建成国内市场中心及国家物流枢纽。

    四是建设生态宜居武汉。形成“1+6”城市格局,控制中心城区边界,完成中心城区现代化改造,实现新城区6个新城崛起。提高基础设施承载力,建成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和中心城区快速交通体系。

    五是建设文明武汉。增强文化软实力,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扩大开放包容度,提高国际化水平,把武汉建设成为发展环境最优、法治环境最好、安全程度最高的城市。

    六是建设幸福武汉。全面完成小康社会建设任务,基本建成公共服务均等化、全覆盖的社会服务体系,以创业就业创造幸福,以发展进步成就幸福,以安全保障巩固幸福,以公平公正促进幸福,满足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市民。

    未来五年的主要工作任务是:

    ——综合经济实力实现跨越。经济总量实现翻番,进入万亿元地区生产总值城市行列。构建具有竞争优势的现代产业体系,国家先进制造业中心、国家商贸物流中心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改革创新实现跨越。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走在全国前列,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国家创新中心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实现跨越。城乡居民收入翻番,基本形成比较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和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由比较宽裕的小康进入全面小康,市民幸福感明显提高。

    ——城市形态布局和功能实现跨越。“1+6”城市格局初步形成,巩固全国综合交通枢纽地位,全面迈入地铁时代。彰显三镇三城滨水特色,基本建成生态宜居武汉。

    ——城市国际化水平实现跨越。基本形成与国际接轨的开放观念、城市设施、公共服务和人居环境,成为中部地区面向国际的门户城市。

    ——文化发展实现跨越。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素质明显提升,力争建成全国文明城市。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走在全国前列,建成文化强市。

    ——社会管理创新实现跨越。创新社会管理理念,完善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加强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加大社会组织培育发展力度,建设和谐武汉。

三、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重点

    围绕巩固提升中部中心城市功能和地位,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奠定基础这个目标,突出重点,统筹抓好八项重点工作。

    (一)坚持创新驱动,努力建设国家创新中心

    创新是武汉精神的灵魂,我们要把创新作为城市发展的核心动力,更加着力于新技术、新产业的创造和生成,着力于创新制度、创新文化的培育和建设,通过重点领域创新突破,推动武汉发展向创新驱动转变。

    弘扬“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武汉精神。武汉近代和现代发展历程充分展示了“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武汉精神,这是建设好武汉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敢于突破前人未曾涉足的“盲区”、有碍武汉发展的“禁区”、矛盾错综复杂的“难区”,使武汉精神成为建设武汉的灵魂和动力,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复兴大武汉注入文化内涵,提供精神引领。

    加快建设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按照“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标准,规划建设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研发转化一批国际领先的科技成果,壮大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培育一批国际知名品牌,初步建成国家高新技术创造中心、新兴产业生成中心。

    全面建设“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创新体制机制,实施“两型社会”建设五年行动计划,倡导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推进能源合同管理,全面完成节能减排目标任务。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加快建立与我市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的绿色发展模式。

    力争改革走在全国前列。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加大改革试验力度,力争在若干关键领域取得新突破。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探索建立有利于形成“大产业” 、“大社会” 、“大文化”的体制机制。

    突破性发展民营经济。民营经济最具创新活力。要放手发展民营经济,做到非禁即入、设障必纠,力争年均增长20%以上,民营经济增加值、民间投资分别达到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的50%以上。

    构筑国际性人才高地。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创新的源泉。武汉优势在人才,希望更在人才。推进人才强市,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使武汉成为创业者乐园。要以政策吸引人才,优厚待遇招揽人才,千方百计培养人才,在吸纳高端人才、鼓励科技人员创新等方面制定最优政策。

    (二)坚持工业强市,努力建设国家先进制造业中心

    制造业是武汉的产业基石。我们要高度重视实体经济的发展,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全力推进“工业倍增计划”,为把我市建设成为全国先进制造业中心打下坚实基础。到2016年,工业投资累计达到1万亿元,工业总产值突破2万亿元。

    积极促进传统支柱产业调整振兴。以更大决心、更强力度实现工业投资倍增、工业总产值倍增,推动电子信息、汽车、石化、装备制造、食品等产业产值向2000—4000亿元迈进。鼓励龙头企业、优势企业强强联合,培育、引进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

    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7个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发展制高点。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形成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和重大技术产品,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综合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形成一批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着力引导产业集聚发展。要积极发挥三大国家级开发区和武汉化工区的极化作用,使其成为抢占产业链高端的排头兵、跨越式发展的领头雁、转型发展的先行者。建设光电子信息及生物产业集聚区、汽车及机电产业集聚区、钢铁化工及装备制造业集聚区、食品轻工产业集聚区四大工业板块。

(三)坚持功能升级,努力建设国家商贸物流中心

    现代服务业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我们必须以建设国家商贸物流中心为战略基点,抓住国家扩大内需的机遇,着力推进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结构提升,进一步凸显和强化武汉作为全国市场中心的地位,提升资源配置和对接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功能,推动具有比较优势的现代服务业重点领域率先突破、加快发展。

    做大做强商贸流通业。做好电子商务的推广应用,大力引进发展商贸新业态新模式,引导推进商贸流通业高端化、现代化发展。支持武商、中百等商贸流通企业加快发展,建设以世界知名商贸企业、顶级品牌为龙头的多层次商业集群,建成时尚品牌展示发布中心和中部购物天堂。

    重点建设全国物流枢纽。引进壮大一批现代物流企业,发挥东湖综合保税区、东西湖保税物流中心功能,加快一批综合型物流园区建设,培育建设国际国内航空货运分拨中心、长江航运中心、国内铁路公路物流中心,形成覆盖全国、对接全球的货物集散中心功能框架。

    加快建设区域金融中心。培育发展长江航运交易所等一批特色交易所,积极争取“新三板”等资本市场落户武汉。大力发展科技金融、投资银行、融资租赁、结算中心、物流航运金融等新业态。提升全国性金融后台中心发展水平,引进培育国际化后台服务产业。引进各类金融机构,支持本地金融企业做大做强。

    精心打造全国重要的会展中心。做优做强机博会、光博会、国际汽车展、农博会等一批品牌会展,大力培育引进一批国际性的品牌展会和会展企业。加快完善国际博览中心配套服务体系,建设成为全国会展、会议重要基地。

    着力推进一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支持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江汉区开展国家现代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加快汉口沿江商务区、武昌滨江商务区、东湖中央文化区、青山滨江商务区、王家墩商务区、杨春湖城市副中心、汉口北大市场等服务业集聚区特色化建设。探索建立促进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的体制机制,培育旅游、信息、文体等消费热点,大力发展中介服务业。

    (四)加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努力建设生态宜居武汉

    武汉是我国经济地理的中心,两江交汇、三镇鼎立,水资源丰富,全国独一无二,世界少有。我们要以国际视野规划城市,以国际标准建设城市,以国际水平管理城市,张扬三镇三城的大气之美、山水相间的灵秀之美,建设滨江滨湖生态宜居武汉。

    构建“1+6”城市发展格局。积极促进新城发展,加快形成以主城区为核心、6个新城区轴向发展的空间框架。主城区基本控制在三环线以内,新城区各集中规划建设一座中等规模、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的新城。引导中心城区人口向新城区疏解,引导农村人口向新城集中。

    巩固全国综合交通枢纽地位。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构建铁、水、公、空一体化综合交通体系。积极参与铁路重大项目建设,巩固强化全国铁路四大主枢纽地位,加快与全国主要大城市之间高速铁路直接相连,成为全国高铁客运专线网的主要枢纽,力争实现以武汉为中心,1小时左右到达省内主要城市,2小时到达中部省会城市,4小时左右到达北京、上海、广州、重庆等城市。

    加快地铁为主的城市路网建设。全面加快地铁建设,以地铁建设推动城市有机更新和城市路网优化。主城区每年开通一条地铁线,到2016年轨道交通通车里程达到152公里。各新城区建成通车一条轨道线或快速通道,基本形成覆盖三镇、城乡一体的轨道交通骨架网络。建成鹦鹉洲大桥、三阳路隧道等过长江通道。

    彰显三镇三城滨水特色。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保护,严格禁止填湖占湖,严格控制湖泊水体周边建设,严格控制水域面积减少,严禁污水排放入湖,全力打造“百里滨江画廊”,构建气势恢宏的大都市水岸景观,凸显独具魅力的“东方水城”风貌。

    建设城市绿道。将绿道建设摆在和地铁建设同样重要的位置。制定城市绿道网络建设规划,以绿道串联山体、江河湖港、公园景区、名胜古迹、居民集聚区和大型公共设施,加强与公共交通衔接,供市民健身、休闲、游憩、观光。

    恢复历史街区风貌。历史街区是重要的城市记忆。要加大规划、保护和改造力度,对重点区域、名人故居、工业遗址等历史建筑实施腾退置换,整旧如旧,提升功能,控制周边开发,加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武汉新名片。

    强力推进“城管革命”。按照“全省最优、国内一流”的目标,深化城市综合管理改革,提高城市管理规范化、精细化、人性化水平。强力整治各种“顽症”,倡导良好的公共生活习惯,塑造整洁、有序、文明的城市形象。

(五)彰显历史文化名城新魅力,努力建设文化强市

    文化是城市的血脉,是市民的精神家园。武汉是历史文化名城,丰富多彩的武汉文化凝结着过去,联系着未来,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我们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培育武汉独特的文化竞争力和生命力。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信念和基本道德规范。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市民文化素质。加强舆论引导,培育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净化社会文化环境。

    繁荣文化事业。构建普惠型、全覆盖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强社区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开展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建成城区15分钟文化生活圈,实现农村文化站村村覆盖。实施文艺精品工程,造就一批享誉全国的名家大师。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扶持京剧、汉剧、楚剧等文化根脉。

    壮大文化产业。实施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加快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培育一批全国领先的文化企业、文化项目、文化园区,建成“汉秀”剧场、电影文化主题公园、东湖欢乐谷等全国一流的文化设施。

    建设“文化五城”。发掘武汉文化资源,丰富文化建设载体,让文化融入城市发展和市民生活,提升城市品位。

    建设读书之城。广泛开展全民阅读活动,让读书成为市民的习惯、成为时尚、成为追求。加快图书城建设,提升书店功能和品位。扩大图书馆的规模,丰富图书馆藏,鼓励大学图书馆向市民开放,推进图书馆通借通还,在公共场所建成一批24小时自助图书馆。升级街(乡镇场)书刊阅览室、图书室,推动社区、村建立图书室。

    建设博物馆之城。武汉历史积淀厚重,博物馆建设资源丰富。要支持引导各类投资主体兴办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博物馆,推动大学、科研院所、企业的博物馆向社会开放,让博物馆走近市民。

    建设艺术之城。充分发掘文学、美术、杂技、戏剧、音乐、舞蹈等优势资源,依托琴台艺术中心、武汉杂技厅、武汉美术馆等平台,举办各类艺术节,开展艺术展示、研讨、交流等活动,培养艺术领军人才,壮大文艺队伍,培育文艺市场,提高市民艺术素养和鉴赏能力。

    建设设计创意之城。把设计和创意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来培育。整合资源,做大做强工程设计服务产业,打造武汉设计品牌,建设中国设计之都。办好国际数字娱乐嘉年华和中国青少年数字创意节,加快创意产业基地园区建设,推动创意产业集群发展。

    建设大学之城。武汉高校云集,众多的大学承载着城市的文化。要强化服务,支持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基础设施建设,为学校发展提供优质的保障服务,建设世界一流学府。深化高校与地方合作,鼓励高校根据武汉发展需要设置新学科,将教育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六)实施更加积极的开放战略,努力提高城市国际化水平

    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不断改善投资环境,不断拓展新的开放领域和空间,切实提高利用外资水平,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促进区域交流与合作,加快融入国际分工体系,建设面向国际的中部门户城市。

    提高经济外向度。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内资与外资两手抓。瞄准世界500强、大型央企和国内外上市企业,有针对性地开展招商引资。鼓励企业开展国际劳务合作,承接国际高端工程,对外投资和上市融资。实施科技兴贸和品牌兴贸战略,加强汽车及零部件、服务外包、船舶等国家级出口基地建设,优化出口结构。

    增强综合门户城市功能。加强保税物流园区建设,提升口岸功能,整合政策资源,提高通关能力。增开武汉至欧美重要城市的国际航线,开辟国际货运航线,发展江海直达运输,争取开通武汉至欧洲铁路联运线。规划建设领事馆区,争取更多国家在汉设立总领事馆,开办签证业务。

    塑造国际化城市环境。在外籍人士聚集区以国际化标准建设教育、医疗、文化娱乐等服务设施,建设国际文化风情街区和国际化商务楼宇。规范公共设施、公共场所的语言和图像标识。建立多语种政府网站和电子咨询服务系统。在公共服务窗口推广双语服务。

    深化区域交流合作。认真落实省委“一主两副”战略,促进武汉城市圈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市场体系、城乡建设、环境保护“五个一体化”,带动省内兄弟城市发展。拓展与沿海发达地区、中西部重点城市、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合作交流。加强与港澳台经贸、文化交流与合作。

    (七)创新社会管理,努力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把社会管理工作摆上与经济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坚决落实维稳“第一责任”,积极应对矛盾凸显期社会管理面临的新情况,着力破解影响社会稳定的重点难点问题。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实现权益有保障、诉求有渠道、矛盾能化解、危机能控制,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

    创新社会管理机制。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畅通诉求渠道,回应群众合理诉求。推进人民调解与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仲裁调解的有机结合。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进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

    提高社会管理法治化水平。把依法治市的理念贯彻到社会管理各领域和全过程。依法保障公民各项基本权利。坚持依法行政,完善行政执法体制。推进政务公开,扩大公众参与度,健全行政监督和问责制度。

    完善社会自治功能。加强社区、村委会自治组织建设,开展多种形式的基层自治组织自我管理、民主监督实践。以居民需求为导向,依托社区服务中心、社区服务站,为社区群众提供“一站式”服务。推行社区网格化管理,实现社区管理服务全覆盖。

(八)坚持民生优先,努力建设幸福武汉

    民生幸福是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强化制度安排,统筹城乡发展,着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促进充分就业,推进社会保障全覆盖,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切实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努力实现城乡居民收入翻番。坚持富民优先,着重增加低收入者收入,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城乡居民收入翻番、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翻番。严格执行最低工资标准,建立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健全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增加居民工资性收入。

    最大限度扩大就业。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必须把就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完善就业服务,让每一位有就业意愿和就业能力的人迅速就业。重点解决好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和退役军人就业问题,实行城镇“零就业家庭”定时清零。

    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稳步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标准。城乡困难群体医疗救助标准翻番。着力解决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社会保险综合覆盖率达到95%以上。促进城乡各项社会保险制度有效衔接。

    着力改善中低收入家庭住房条件。建立以租赁式住房为主导、产权式住房并轨运行的新型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和筹措保障性住房1000万平方米左右,基本解决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在16平方米以下的城镇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住房问题。逐步把符合条件的外来务工人员纳入住房保障范围。加快棚户区和农村危房改造。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协调发展各级各类教育,每年新改扩建一批幼儿园,解决“入园难、入园贵”问题;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维护教育公平;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基本建立全民医疗保障体系、基本药物供应保障体系、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加大中部医疗中心建设力度。

    为市民提供更多的免费服务。在基本公共服务领域,按照普惠、免费的原则,巩固现有免费项目,继续扩大免费范围,提高普惠标准。增设公共自行车站点,增加自行车数量,修建自行车专用道。加大政府购买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力度,增加市民文化福利。

    努力打造全国食品最安全城市。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实施食品安全准入制度,完善质量管理追溯体系,强化监管执法,构建食品安全长效机制。推行“放心早餐”工程。加大对重点食品、高风险食品开展“飞行抽检”力度,对存在安全隐患的食品召回和处理覆盖面达到100%,坚持食品安全问题“零容忍”。

    努力建设富裕和谐的新农村。落实好强农惠农政策,完善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多途径增加农民收入。加快推进现代都市农业发展,促进畜禽规模化养殖和水产健康养殖,提高“菜篮子”基地设施化水平,主要“菜篮子”产品自给率达到75%以上。

    增进市民对城市的认同和热爱。发挥道德模范、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培育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的文明风尚。加强城市形象宣传。建立城市荣誉制度,设立功勋市民、模范市民、文明市民等荣誉称号。

【篇3】福州市第十二次党代会心得

江苏省委向党外人士通报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
中广网南京11月12日消息11月11日,中共江苏省委召开党外人士情况通报会,向各民主党派省委、省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通报中共江苏省第十二次代表大会精神。省委副书记石泰峰到会通报情况并讲话。
石泰峰从大会基本情况、省党代会报告主要内容、省纪委工作报告主要内容、省党代会人事安排情况四个方面,向党外人士通报了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主要精神和取得的重要成果。他说,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是在江苏发展进入新的阶段、推进“两个率先”处于继往开来关键时期召开的。大会认真回顾总结了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取得的主要成就和经验,下转A3版
上接A1版明确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对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作出了战略部署,选举产生了新一届省委和省纪委。大会开得十分成功,从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为“两个率先”宏伟事业在新起点、新阶段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提供了坚强保证,对于动员全省上下为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团结奋斗,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石泰峰指出,党外人士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的重要力量。希望各民主党派省委、省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把学习宣传贯彻省党代会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任务,把广大党外人士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大会确定的新目标新任务上来。要集中一段时间,认真学习省党代会报告,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宣传活动,引导广大成员和所联系群众用省党代会精神统一思想和认识,坚定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的信心和决心。要充分发挥各自的组织优势、人才优势、智力优势,找准自身定位,展开工作布局,特别是要围绕省党代会确定的今后五年主要任务,深入调查研究,主动建言献策,多做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的实事好事,积极为推动科学发展广泛凝聚人心、汇聚力量,齐心协力开创江苏科学发展新局面、谱写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省政协副主席、省委统战部部长罗一民主持通报会。
参加通报会的各民主党派省委、省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代表人士有曹卫星、周健民、许仲梓、李仁、刘聪、陈星莺、于琨奇、陶克中、肖渡、麻建国、高抒、朱振中、张育红、陈杰、王鲁彬、毛庆卫、米其智等。




推荐访问:福州市 党代会 三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