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画(通用4篇)

《题画》是诗作,作者清代袁枚,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画4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画4篇

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画篇1

【热门推荐】民族共同体意识(2篇)

‍‍写下前面的话: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新境界。面对我国民族事业发展的新情况,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增强民族认同,加强民族团结,以下是范文范文大全为大家提供的民族共同体意识,供大家参考!

范文(一)

一、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培养中华民族共同的经济意识

马克思主义通过论证现代民族形成的经济原因,强调了经济因素,尤其是共同的经济联系、经济生活在民族形成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对中华民族而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共同的经济生活。在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社会体制、文化体制、政治体制等全部体制系统“赖以旋转的轴心”,是中华民族共同地域、共同语言、共同文化等全部要素系统“赖以旋转的轴心”,在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遵循生产要素的流动性、商品交换的等价性、市场竞争的公平性、宏观调控的稳定性原则,通过市场供求机制、价格机制、调控机制等市场机制,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面对当前经济发展新常态,民族地区更要加快推进市场化改革的深度和广度,积极培育微观经济主体,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发展机制,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存在决定意识。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方面有利于培养中华民族的自由平等意识、公平竞争意识、统一开放意识等共同经济意识,形成经济体制与经济意识良性互动格局;另一方面,还有利于增强民族地区发展的内生动力,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确保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二、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培养中华民族共同的地域意识

马克思主义认为,没有共同地域而有相同族称的人们,不能列为一个统一的民族,共同地域是民族共同体经济联系赖以建立的空间领域,“民族区域的联合”是民族聚合的一个重要条件。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纵深发展,狭义地方性的行政、民族、宗教信仰界限必然会被打破,民族联合的区域和民族聚合的规模也将不断扩大,尽管这是漫长的历史过程。

在历史长河中,我国各民族共同开发了祖国的锦绣河山、广袤疆域,形成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构筑了中华民族的共同地域。从国家形成要素来看,国家首先是是以土地山川海洋为基础的空间实体,是国民赖以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爱国不是虚拟口号,爱国首先要爱护祖国每一寸土地、保卫祖国大好河山、捍卫祖国领土完整、维护国家统一。同时,国家是以共同历史为基础的社会群体,是各民族同甘苦、共患难的命运共同体,爱国就要爱自己的同胞,“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就是爱国表现。国家还是以文化制度为基础的文化实体,是中华民族深层精神追求,爱国就要爱中华文化,遵守各项国家制度和法律法规就是爱国表现。

因此,要通过爱国主义教育,积极培养国家统一意识、主权神圣意识、领土完整意识等中华民族共同地域意识,牢固树立“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理念。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本质内涵在于,将爱国主义的核心价值取向内化为精神生活、外化为世俗生活领域的实际行为,真正做到思想上共识、情感上共鸣、行为上共识。

鉴于民族地区既是资源富集区,又是生态屏障区的“家底”,国家要落实好生态补偿机制,而民族地区的各族群众要把爱国情怀付诸于生态文明建设,牢固树立“金山银山不如青山”的生态发展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民族地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养中华民族共同的语言意识

马克思主义认为,共同的语言对于民族的形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民族聚合必不可少的条件。经济流通的需要会迫切地推动各民族学习一种最便于他们进行商业往来的语言,同时清除阻碍这种语言发展的一切障碍。

对中华民族而言,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就是共同语言,是中华民族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无论是少数民族还是汉族,都要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通话和规范汉字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构成要素。其中,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以北方方言为基础、以白话文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语;规范汉字是指经过国家公布的简化字和没有简化的传承字。

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有利于培养普通话交流交往意识、“学习普通话,走遍全中国”等中华民族共同语言意识,形成通用语言文字普及与共同语言意识良性互动格局;有利于消解由民族语言文字差异引发的民族隔阂现象,促进民族团结,增强中华民族认同;有利于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我国地域辽阔,地方方言千差万别,很多汉族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难度不亚于少数民族。改革开放以来,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成效显著,目前能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的人口比例已经达到70%。同时,任何以传承区域文化名义进行的“保护方言”行动也得到了有效制止。

20XX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深刻阐明了我国各民族跨区域大流动的历史趋势和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必然趋势。据《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XX》显示,到20XX年末,我国流动人口规模达到2.45亿,相当于每5人中就有1人为流动人口,而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规模为两千多万。从跨省流动人口比例来看,东部占比为90.5%,西部为7.1%,中部为2.4%,可见东部依然是人口流入集中区域;从省际流动结构来看,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流动人口集聚明显趋强,广东、江苏趋弱。另外,劳动年龄流动人口平均年龄和随迁子女比例趋于增加态势,分别增加0.6岁和62.5%。这种现象“从历史上讲,前所未有;从国际上看,举世无双;从发展上看,方兴未艾”。

处在各民族跨区域大流动的活跃期,做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工作显得越来越重要。首先,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要采取尊重差异、尤其是语言文字差异,包容多样文化的态度,注重保障各民族合法权益,坚决纠正歧视少数民族群众、伤害少数民族感情的言行,引导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自觉遵守各项法律法规、更好地融入城市。其次,要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普及力度,有效推进民族地区的双语教育工作,培养规模宏大的民汉双语兼通人才,支持民族地区主流媒体和新媒体建设,推进广播电影电视民族语译制工程,全面提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普及率。

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在20XX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强调要增强中华文化认同,“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大根、民族和睦之魂。文化认同问题解决了,对伟大祖国、对中华民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才能巩固”。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文化认同的一系列论断,是民族平等理论在文化上的集中体现,是对中华文化认同在“四个认同”体系中重要地位的科学阐述。

“认同是人们意义与经验的来源”,是社会成员从思想观念到行为实践转变的关键因素。中华文化认同立足于多元的文化生态环境,植根于“和而不同”的中华文化沃土,潜移默化地在多元文化场域中形成文化自觉。

增强文化认同,首先要精准把握中华文化认同与本民族文化认同并行不悖的关系。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构成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精神基础。多样性是一体性的前提,差异性是统一性的条件,只有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才能形成多元一体的格局,把某一民族文化等同于中华文化或把某一民族文化游离于中华文化的观点是错误的,必须予以纠正。中华文化的形成发展离不开各民族文化的贡献,“各民族要相互欣赏、相互学习”,强化意识形态建设,大力弘扬主流文化,敢于抵制庸俗文化,努力实现各民族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表达,是中华文化的价值内核,是中华文化认同的最大公约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由多元价值维度构成的综合观念体系,其践行过程要依托于个体价值、社会价值、共同体价值目标等不同层面展开。其中,“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体层面的价值准则,“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群体的价值取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价值目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过程,就是集聚社会正能量、增强中华民族向心力的过程,是培养华民族共同文化意识的过程。

因此,要积极通过舆论引导、生活实践、文化熏陶,构建长效践行机制,积极培养富强意识、民主意识、文明意识、和谐意识等中华民族共同文化意识,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民族共同意识良性互动,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范文(二)

“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着眼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发展史、中华民族始终追求团结统一的奋斗史,深刻指出了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方向和路径,为我们做好民族工作注入了思想能量、提供了重要遵循。

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历史深刻表明,中华各民族只有把自己的命运同整个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接在一起,才有前途,才有希望。新中国成立以来,正是有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我们才取得了骄人的成就,中华民族才能够从容自信地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人心相聚,根本在于价值相通,认同相一。中华民族是由多个民族构成的共同体。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各民族相互依存、交流融合而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只有不断提高各族群众对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认同,才能凝聚起各民族的精神源泉。

认同感来自信任感,体现在对重大原则问题的共识上。对中华民族的认同主要包括对共同的历史渊源、共同的民族文化、共同的国家——中国的认同。增强中华民族认同感关键是围绕实现中华民族复兴梦,努力打造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

打造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是历史和现实的必然选择。中华民族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具有共同历史命运、相同文化价值理念的民族共同体,促进各民族建立紧密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命运共同体,才能真正实现各族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相互离不开。

实现这一目标,要从以下方面着手:

打造中华民族政治命运共同体

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56个民族共同的使命。一是教育引导各族人民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来之不易,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关系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进一步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和信心,坚决抵制、拒绝西方的歪路和分裂的邪路。二是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高度,总结历史上处理民族关系的经验教训,借鉴国外有效整合不同民族的成功做法,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制定配套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具体规定和办法,建立起民族法律法规体系,使之真正担负起促进民族关系和谐、实现各族群众共同进步的历史重任。三是以战略意识、长远眼光深入研究新形势下有关民族政策的发展、完善问题。比如,从国家发展战略的层面重视少数民族干部培养,通过内地和民族地区、汉族和少数民族干部的双向、大规模交流,充分调动、发挥各族人民广泛参与国家建设和管理的积极性,增强他们作为国家主人的尊严和中华民族成员的自豪感。

打造中华民族经济命运共同体

推动民族地区和内地经济紧密协作、互补互利、共同发展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出路,也是增强中华民族认同感的坚实基础。一是支持民族地区转变发展方式。从民族地区实际出发,淡化GDP考核,突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突出解决贫困问题,突出改善就业、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民生问题。因地制宜打造特色优势产业体系,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支撑能力。尊重少数民族传统,强调民族地区各族干部群众是发展的主导力量,激发各族群众建设家园的热情。二是改进发达地区支援民族地区发展的模式。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多算政治账、战略账,少算经济账、眼前账”的要求,把财力投入的重点与解决少数民族群众就业、改善生活条件、转变思想观念等结合起来,针对增强民族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造血功能确定援建项目。援建项目逐步由受援方主要负责,援建方进行指导,不再大包大揽。

长远之计是开展对口支援过程中,要积极探索建立东、西部地区的相互依存关系和共同发展模式。三是建立互利互惠、合作共赢的内地与民族地区经济协作发展机制,通过资源、产业、市场和政策建立一体化发展的格局,使经济上的紧密结合成为“三个离不开”的有力支撑。以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为契机,推动西部民族地区进一步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形成东出西进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

打造中华民族文化命运共同体

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来自于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一是要强化统一的意识形态和共同的文化价值,大力宣传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中华文化,发扬中华文化的强大融合功能。在这方面,少数民族知识分子有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影响力。要高度重视这一群体的思想政治工作,使之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命运共同体的维护者、推动者和建设者。二是要促进各民族相互学习、彼此尊重、真心认同对方的优秀文化,通过政策鼓励引导汉族干部和学生学习少数民族语言、少数民族群众学习汉语,共同承担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三是调整政策和制度因素对强化民族意识的影响,引导各族群众逐步以公民身份享有自身的权益,强调各民族的共同点,淡化特殊性。在城镇化进程中,要逐步淡化不同民族的身份和区别,不刻意宣传对少数民族群众的特殊照顾,避免给予他们“特殊公民”待遇。四是把教育作为战略任务优先发展、加大投入。国家把民族地区的学前教育、基础教育到职业教育基本包下来,尤其要采取特殊政策,加强民族地区师资力量建设。通过提高少数民族青少年入学率和受教育水平,把他们培养成具有科学知识和现代观念、抵制极端保守思想的优秀公民;明确国家重点院校招收少数民族学生的比例,提高民族院校招收汉族学生(包括民族地区汉族学生)的比例,逐步取消针对某个民族学生的专题班次,实行各族学生混班教学。内地中学的西藏班、新疆班,要从招收少数民族学生转变为招收民族地区的各族学生,使学校真正成为促进民族文化交融、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阵地。

打造中华民族社会命运共同体

社会是共同目标、利益和价值观联结起来的群体。一是顺应现代化发展潮流,鼓励引导民族地区群众特别是少数民族群众增强开放和包容意识,更加积极主动地对外交往,在保持各民族多样性的基础上,不断增进共同性和一致性。二是高度重视城市作为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重要平台,切实加强城市民族工作,以政策引导,以典型推动,通过城市辐射、影响,带动民族地区各族群众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三是抓好民族政策的贯彻执行,努力消除在基层和一些领域存在的“大汉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错误观念,以及在一些群众中存在的误解和隔阂,妥善处理不同民族群众、不同社会群体的利益关系,创造增进中华民族凝聚力的良好社会氛围。

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画篇2

浅析民族共同体与政治共同体
作者:蔡娜
来源:《青年与社会》2014年第03期

        【摘 要】民族国家自在近代西方建立以来便在全世界产生示范效应,成为了占主导地位的国家形态。而对于民族国家到底是以民族性为主导,或是以政治性为主导的问题,学术界一直对其争论不休。以文化为奠基的民族共同体最终需要解决的是自由问题,而非民族自决,这样,政治共同体就需要建立一个依赖制度的民主政体来消解国家在面对自由与民主的挑战时所遇到的诸多矛盾。

        【关键词】民族国家;民族共同体;政治共同体;自由;民主

        不论是“民族”、“民族国家”或是“民族主义”的概念,对中国来说都是新鲜的,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逐渐在中国人的思想中生了根。晚清时期,由于不断受到来自外来民族的欺压,民族国家的观念开始逐渐为国人所接受,同时民族国家也开始逐渐形成。作为个体,不能脱离民族身份而存在;作为国家的一份子,更不能脱离政治身份而存在。人作为天生的政治动物,除具有鲜明的自然特征以外,政治性成为了最为重要的因素。

        一、从族群到民族,从天下到国家

        (一)民族概念的界说

        探究民族起源,我们必须要从对于族群的认识开始,族群与民族是紧密联系的两个概念,族群不等同于民族,但却与民族一样都是以文化为基础的,是民族的一种潜在存在形态。建国伊始,一瞬间社会中出现了大大小小的民族,而如此多的民族能否共荣在同一国家之内,一时间成了所有人争相辩论的话题,那么到底什么是民族?能否给民族设定一个标准?

        对于民族这个概念,若想给它下个称职的定义,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安德森认为:“民族是一种想象的共同体,之所以称它为想象,并不是说他完全是一种虚假的想象,而是建立在一定基础上的合理的想象。”显然在安德森那里,民族的想象中意义要远比民族的现实意义来的重要。一群人为什么能够称为民族,而不只是一群人?

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画篇3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征文

我国少数民族生活的地区,不仅有美丽如画的自然风光,而且土地肥沃,气候宜人,物产丰富,还拥有珍贵的动植物资源、水力资源以及矿产资源等。

我国南方气候温和,少数民族的服饰多种多样。男子一般穿对襟上衣和裤子。妇女穿的飘逸轻盈,各有特色。如傣族的绸料筒裙,景颇族的毛织花裙,苗族、布依族和部分壮族妇女的百褶大筒裙,彝族的多层百褶裙,黎族姐妹的绣花衣裙等。

由于我国各少数民族居住地区的地理、气候条件不同,经济、生活方式也不同,他们的住房结构各具特点。在湿润多雨的南方少数民族地区,人们一般居住在干栏式楼房里。这种楼房分上下两层,所用材料以竹木为主。楼房上层用于圈养家禽、牲畜,放置农具或杂物。有些少数民族人民甚至完全用竹子做材料,建成别致的小竹楼。一栋栋造型独特的小竹楼,掩映在青青翠竹和香蕉,柚子树织成绿色帷幕中,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美丽极了!

在春暖花开或秋收季节,壮族群众喜欢开展抛绣球的活动。抛绣球是壮族男女相互表达感情的一种方式。青年们在草坪或空地上竖起一根高十米的木杆,顶端钉一块木板,木板中心有些圆孔。男女各为一队,以抛出的绣球穿过木板上的圆孔为胜。也有在场中间搭歌棚,绣球抛不过棚或抛出界,或接不住对方抛过来的绣球,就要被罚唱歌,非常有趣。

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人啊。

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画篇4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征文4篇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征文4篇

一个国家,一个名族,只有精诚团结,才能自立于世界,将是我们的新世纪的接班人更应该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征文有哪些?一起来看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征文4篇,欢迎查阅!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征文1

我国少数民族生活的地区,不仅有美丽如画的自然风光,而且土地肥沃,气候宜人,物产丰富,还拥有珍贵的动植物资源、水力资源以及矿产资源等。

我国南方气候温和,少数民族的服饰多种多样。男子一般穿对襟上衣和裤子。妇女穿的飘逸轻盈,各有特色。如傣族的绸料筒裙,景颇族的毛织花裙,苗族、布依族和部分壮族妇女的百褶大筒裙,彝族的多层百褶裙,黎族姐妹的绣花衣裙等。

由于我国各少数民族居住地区的地理、气候条件不同,经济、生活方式也不同,他们的住房结构各具特点。在湿润多雨的南方少数民族地区,人们一般居住在干栏式楼房里。这种楼房分上下两层,所用材料以竹木为主。楼房上层用于圈养家禽、牲畜,放置农具或杂物。有些少数民族人民甚至完全用竹子做材料,建成别致的小竹楼。一栋栋造型独特的小竹楼,掩映在青青翠竹和香蕉,柚子树织成绿色帷幕中,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美丽极了!

在春暖花开或秋收季节,壮族群众喜欢开展抛绣球的活动。抛绣球是壮族男女相互表达感情的一种方式。青年们在草坪或空地上竖起一根高十米的木杆,顶端钉一块木板,木板中心有些圆孔。男女各为一队,以抛出的绣球穿过木板上的圆孔为胜。也有在场中间搭歌棚,绣球抛不过棚或抛出界,或接不住对方抛过来的绣球,就要被罚唱歌,非常有趣。

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人啊。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征文2

生活中,我们要学会团结,了解团结的重要性。让团结伴随我们。

中国有句老话“弱国无外交”,意思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弱势的国家,即使这个国家地大物博,但外国也不会跟这个国家交朋友。

比如说印度,种姓规章制度,使社会四分五裂,人民之间缺乏团结。它为其他国家的入侵提供了有利条件。印度是一个不断被其他国家征服的国家。

我国的新疆不团结,在7月5日的时候,乌鲁木齐市自人民广场的聚集事件变成了砸抢烧事件,数千名分散在市区多处砸抢烧。还有,西藏各国游说企图分裂中国,阻碍和平进程的发展,影响国家建设。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精诚团结,才能自立于世界,才能谋求进步和发展。特别是我们这些祖国的花朵更应该学会团结,怎样才能立足社会。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作为中国人的责任。

今天的中国需要团结明天的中国更需合作,让我们共同建设好的祖国吧!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征文3

民族团结是社会稳定的重要政治基础,祖国统一、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之福,祖国分裂、民族冲突是各族人民之祸,加强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之所在。“三心合一心,黄土变成金”。

团结是力量,团结是财富,团结是生产力,团结是国家发展进步的基础。“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使数万同胞遇难、数百万人痛失家园,灾区人民生命财产和经济社会发展蒙受巨大损失。地震天不塌,大灾有大爱。

地震发生后,全国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传播着血浓于水的中华民族骨肉亲情、民族大义、文化大同、无疆大爱,全国各族人民充分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爱国主义精神,纷纷伸出援助之手。这是改革开放30年的伟大成果,是党富民强国大政方针的生动写照,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团结一心、风雨同舟的强大力量。

高举维护国家统一、维护人民利益、维护法律尊严、维护民族团结的旗帜,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珍爱民族团结,像保护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民族团结,自觉扞卫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扞卫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严厉打击民族分裂主义,坚决粉碎境内外敌对势力的分裂破坏图谋。

没有民族的和睦相处,就没有社会的安定团结;没有社会的安定团结,就没有国家的繁荣发展;没有国家的繁荣发展,就没有各民族的兴旺昌盛。只有各兄弟民族手挽手、心连心,团结一致,才能众志成城,抵抗自然灾害,应对金融危机,在风云突变的国际局势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征文4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只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歌里唱的真好。中国人民经历了多少苦难,还是那么团结。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我中华大地,中国人民团结奋战最终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了中国,老话说的好“一根筷子易折断,十根筷子难折断。”这句话说出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团结就是力量。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8级大地震。在阵阵的轰鸣声中一栋栋房屋高楼在转眼之间都崩塌。许多的人都在顷刻之间失去了家园和亲人。是团结让汶川站了起来,各大厂家纷纷捐出水和食物,许多明星和慈善家都捐出资金。为汶川人民建设医院、学校和家园就这样又让汶川人民过上了幸福的日子。

云南发生百年不遇的严重旱灾。地里的庄稼完全绝收,甚至于很多地方就连人们正常饮水都出现了问题。当地的人们不论老少为了解决饮水问题,不惜艰难跋山涉水到有水源的地方背水、挑水、驮水回家。这一情况后来被记者叔叔阿姨报道出来后,全国人民纷纷向灾区群众捐款捐水,以解决灾区人民生存问题。这真是印证了一句话“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就这样靠大家和灾区人民的自救方式,旱灾最终在全国人民的帮助下得到了解决,灾区人民又恢复了正常的生活。

这么多的见证都说明了中华民族是个团结的大家庭,谁有了困难大家都会向他伸出援手。

推荐访问:共同体 意识 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