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民族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绘画作品范文(通用5篇)

绘画(Drawing 或Painting)在技术层面上,是一个以表面作为支撑面,再在其之上加上颜色的做法,那些表面可以是纸张或布,加颜色的工具可以通过画笔,也可以通过刷子、海绵或是布条等,也可以运用软件进行绘画。在艺术用语的层面上,绘画的意义,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弘扬民族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绘画作品5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弘扬民族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绘画作品5篇

【篇1】弘扬民族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绘画作品

弘扬民族精神 传承民族文化(演讲稿)

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弘扬民族精神 传承民族文化》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的血脉,是一个民族自信的源泉。 中华五千年的文化,浩浩荡荡,滋养出的是中华民族的铮铮铁骨,浸染着的是中华儿女炽热的爱国情怀,凝聚成的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生生不息的力量,孕育的是历经千年洗礼依旧熠熠生辉的民族精神。

清明节——它是一个庄重的日子,在这个日子里一家人、一族人乃至整个民族,追贤思孝,祭祀祖先和民族始祖,以及缅怀英杰。我们经常说,清明到,儿尽孝。清明节的内在是孝道的传递、弘扬。

中华传统节日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态,千百年来经久不衰,历久弥新。它以一种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的形式,来展示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表达着对美好的理想、智慧与伦理道德的追求和向往,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载体。

同学们,弘扬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让我们拥有一座美丽的精神家园,让我们的心灵永远在这里栖息成长,让我们的生命焕发光彩,让我们每个人都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而贡献自己的力量吧。

谢谢大家!

【篇2】弘扬民族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绘画作品

传承红色基因 弘扬革命精神

——第三期党员干部素质提升培训班学习心得

(李然)

5月9日至14日,很荣幸参加了段在遵义举办的第三期党员干部素质提升培训班,接受了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洗礼。

为期5天的培训我们聆听了《遵义会议与遵义会议精神》专题讲座;瞻仰了遵义会议旧址、凤凰山烈士陵园、娄山关、苟坝会议会址群、息烽集中营等革命遗址和革命历史纪念馆;观看了《苟坝会议》《长征》《烽火不熄》等教学纪录片……当历史课本中单薄的文字图片变成了鲜活的地点,历史仿佛放电影般在眼前展现。在遵义会议会址,我们体验着党和中国的生命攸关时刻;在红军山,我们仿佛听到为中华民族艰苦奋斗的红军们的歌谣;在娄山关,我们一起赞叹娄山关大捷带给人民的雀跃;在苟坝会议会址群,我们重走那条毛泽东同志夜晚提着马灯走过的通往周恩来同志住处的小路,体会着领导人忧国忧民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在赤水河渡口,我们惊叹于毛主席行军用兵之神和红军战士攻坚克难的钢铁意志;在息烽集中营,我们仿佛看到革命先烈所受的非人折磨,看到了那个时代的腥风血雨,感受了他们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和视死如归的精神;在“天眼”台址,我们感叹国家雄厚科技的实力,感悟着“天眼之父”南仁东敢为人先、忘我奉献、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

此次培训给我留下的不仅仅是对先烈们的无限崇敬,更多的是对自己今后的工作的冷静思考,心中充斥的浮躁,缺乏感恩的情怀、担当的精神。在接下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我会以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来激励自己,生活和工作中秉承独立自主的信念,依靠自己的努力开拓更好的未来;在求学的过程中做到实事求是,认真对待每一次学习的机会,追求真理。在这个和平的年代里,作为一名党员,作为一名领导干部,要继承传统,坚定信仰,发挥领导干部的示范表率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自己积极践行这些信念的同时,也会更好地去带动和影响身边的人,给他们带来积极正面的影响。让更多的人能够为革命前辈们的精神所激励。无论何时何地都应当坚定自己的信念,敢闯新路,不拘泥于固有的思维和方法,敢于创新,敢于挑战自己,不断进步,勇攀高峰。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的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凭着钢铁般的意志,为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不懈战斗而换来的。新时代的我们更应当不忘初心,以先辈们的革命精神为鼓舞,立足当下,努力工作,为推动二运段高质量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篇3】弘扬民族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绘画作品

传承红色基因 弘扬尽美精神 尊敬的老师、各位叔叔阿姨、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传承红色经典,弘扬尽美精神”。 古代文学家司马迁曾经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句话的本意是: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要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是啊,古往今来,中国的历史上涌现了许多革命英雄。他们为了祖国,为了战争的胜利牺牲了自己,他们的死就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大家知道吗?在我们美丽的家乡诸城,就有这样一位默默奉献,勤奋、刻苦、好学的革命烈士,他就是我们所熟知的王尽美同志。

王尽美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山东党组织早期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今年的6月14日是王尽美诞辰120周年,但他生命的刻度永远停在了27岁。他是中共一大代表中最早辞世的一位。 “沉浮谁主问苍茫,古往今来一战场。潍水泥沙挟入海,铮铮乔有看沧桑。”这是王尽美写于1918年的一首小诗。那一年他刚满20岁,刚刚在家乡考取了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青年人的笔下,没有“春风得意马蹄疾”的欢畅,没有“金榜题名时”的自得。唯有对时代的冷眼相观,在胸中郁结起一股热血豪气。 这一年,国门之外,硝烟漫漫,重新瓜分世界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临近尾声。这一年,国门之内,枪声四起,争权夺利鱼肉百姓的军阀混战仍难见休止。王尽美在泉城求学期间,积极投身五四爱国运动,被推举为山东学生联合会负责人之一。1920年3月,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成立后,他被发展为外埠会员。同年11月,他与邓恩铭等发起成立励新学会,创办《励新》半月刊。这份半月刊积极宣传新思想、新文化,刊载了诸多有关社会改造的文章。 “贫富阶级见疆场,尽善尽美唯解放。潍水泥沙统入海,乔有麓下看沧桑。”这是王尽美最为著名的《肇在造化——赠友人》。王尽美,原名王瑞俊。1921年在写下这首短诗后,他便将“尽美”变作自己的名字,来彰显自己的志向与主义。那就是为全人类实现尽善尽美的社会理想。对王尽美来说,在这里他遇到了一大批志同道合的同志,彼此留下了深刻印象。 1925年8月,青岛。病榻上的青年,面貌英挺、身材清瘦,却已是病入膏肓。他想说话却不时被剧烈的咳嗽打断,咳出来的是一口口鲜血。前来探视的同道好友,见到这一幕不禁潸然泪下。 青年并不讨论自己的病情。在弥留之际,他向身边的同志留下遗嘱:“希望全体同志好好工作,为无产阶级及全人类的解放和共产主义的彻底实现而奋斗到底。” 这就是王尽美,一个尽心尽责,爱家爱国的好同志。生前的时候勤奋好学,努力地为国家无私的地贡献着,为了祖国的兴盛绞尽了脑汁。哪怕是在弥留之际,还不忘嘱咐同志们,要保卫好国家。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代志士王尽美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将一片丹心融化在这莽莽齐鲁大地上。用青春和热血点燃了共产主义胜利之火。正是有像王尽美这样的爱国人士,才会有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看!前辈们为我们做出了这么好的榜样,为了不辜负祖国,不辜负他们的牺牲,新时代的我们,应顺着革命前辈为我们铺设的道路,好好学习,上下求索,共同铸就祖国更辉煌更美好的明天!

谢谢大家!

【篇4】弘扬民族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绘画作品

重温红色经典 弘扬民族精神——《开国大典》观后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1949年的十月一日是一个与众不同的日子,在那天从首都北京发出的一声呐喊,通过无线电波传遍大江南北,乃至整个世界,哪一刻世界为之震撼,华夏儿女为之欢呼。

这标志着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饱受屈辱和压迫的历史终于结束了!中国人民终于站起来了!

回想中国近代历史,是一部中国人民历经磨难和外来压迫的血泪史,同时也是一部无数中华英雄儿女为振兴中华而前赴后继、抛头颅、洒热血的奋斗史。

革命先辈们用尽生命的最后的一点光芒照亮我们前进的道路,正如《开国大典》所描绘的那样,千千万万的革命志士的血肉之躯铺成了我们今天的共和国,这是我们要时刻铭记的历史!为了报答先烈们的英勇牺牲,我们要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回首新中国成立60周年,经过了改革开放30年,我们国家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可是我们就能以此为借口忘记那些曾经活跃在太行山麓上的身影吗?

在参加了学校展开的“重温红色经典,弘扬民族精神”影评活动后,我想到了很多,看着影片中一位位先烈倒在血泊之中,又再一次爬起来,那种为了革命理想,为了建立新中国的信念使我非常感动。

虽然我们身处和平年代,却肩负着和革命先烈们同样的使命与信念,那就是振兴中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此我们应该从小立大志,刻苦学习,努力掌握将来报效祖国的知识和能力。

我们每位交华学子要倍加珍惜我们现在拥有的非常好的学习条件,努力攀登学业高峰,继承和弘扬先辈留下的民族精神,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篇5】弘扬民族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绘画作品

传承优秀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陈道军

传承传统文化,播洒的是根和种子;传承传统文化,浇灌的是心与命脉;传承传统文化,传承的是光和力量;传承传统文化,收获的是爱与希望。

一个民族的精神文化体现了这个民族的生命力,流传了五千年的中国文化,从四书五经、经史子集、到唐诗宋词、话本戏剧、中医中药 、传统佳节——这些传统文化培育和塑造了一代代中国人的精神人格。它根植于封建主义的土壤,经过五千年的锤炼,成为中华民族兴国安邦、炎黄子孙安身立命的文化根本,成为支撑中华文化的精神脊梁,成为推动中华文化发扬广大、绵延不断、生生不息的力量之源。漫漫中华五千年,悠悠历史数千载,依然独树一帜、熠熠生辉。

中国传统文化第一个魅力是国学经典的魅力。

神州大地上,国学文化传承千年。何为国学?是司马迁熟悉华夏文明,留下了传承民族魂魄的《史记》?是李时珍涉足千山万水,遍尝百草,用自己的亲身体验造福于后人的《本草纲目》?还是纪晓岚精通经、史、子、集整理出浩瀚的《四库全书》?何为国学?不就是经那得起时间洗炼而沉淀下来的,能够在千百年后还能给人以深刻启示,让人从中获益的精神财富、文化积淀吗?
国学经典,华夏辉煌,成就了伟人的不朽,缔造了民族的昌盛。国学文化,是华夏民族的灵魂,是炎黄子孙的精神脊梁!让我们一起诵读国学经典,传承中华文化,肩起民族复兴的伟业吧!

中国传统文化第二个魅力是文学艺术的魅力。

自《诗经》以来,先秦散文,诸子百家,百花争鸣;楚辞汉赋 ,辞藻华丽,铺陈写物,不歌而诵;魏晋文学,当属建安;唐诗宋词元曲,璀璨无比;明清小说,四大名著,乃为典范;近现代文学,多以进步著称;当代文学,形式多样,百花齐放。

古诗词是传统文化的精髓,更是中国文化百花园中的一块瑰丽国宝。唐诗风采,艳丽卓目,啧啧有音,飘扬千古,宋词情调,优雅芬芳,伴歌清唱,飞远流长,乐曲悠扬,轻快舒畅,随歌而行。多少年,多少人为其倾倒。李白的浪漫、苏轼和辛弃疾的豪放、李清照的婉约、马致远的思乡情怀……多少诗人,多少词人,多少作曲家,闻名或隐逸,富足或落魄,都为古诗词的发展画上不可磨灭的一笔。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是《诗经》的古雅淳朴;“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是《古诗十九首》的伤感哀叹;“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屈原人生探索的艰辛;“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是李白身处逆境仍乐观打拼的千古绝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杜甫吟唱的盛唐清韵; “一蓑烟雨任平生” 是苏轼对人生的胸怀豁达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是辛弃疾呐喊的两宋悲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是谭嗣同面对民族衰微的浩然肝胆 !“雄关漫漫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是伟人毛泽东革命情怀的铮铮抒发……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历史的滚滚长河,民族的浩瀚星空,人生的坎坷历程,无不浸透着中华文化的精神。那或铿锵或柔美的词章,溅落在历史的长河里,激起遥远的绝响!古诗词旋转幽婉,诗意抒情。点点凝聚在字里行间;似涓涓流水,群鸟随云;任其诗意徘徊,经久难散。品一首美诗词,仿佛品一壶千载的醇酒;丝丝的辛辣蕴藏着言不尽的甜蜜。

古代小说也是古文学中的一座绚丽奇葩。《红楼》晚晴画卷,顽石经历红尘一梦。《西游》佛道双参,冲破八十一难五圣修真。《水浒》忠义聚会,108天罡地煞聚齐保皇。《三国》畅谈天下分合大事,翻手自如谋略军法。《聊斋》鬼狐艳异,《阅微草堂笔记》规世因果,《子不语》怪力乱神,《夷坚志》神异奇闻,《太平广记》天下逸事。古典小说闪烁着艺术感悟和智慧之光,所以你在读时自然会为其魅力吸引。有时会令人如饮美酒,如赏百花,如沐春风,如观秋月。
中国传统文化第三个魅力是中医学中养生、方术的魅力。

中医文化历史悠久,独具特色。一碗药汤,一根银针,常常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因而,中医一直被认为是世界上最神秘的医学之一。

中医用纯天然中、草药、用最自然的疗法:或熬制、或食用、或涂抹、或蒸熏、或浸泡、或针灸或推拿,……为众生疗疾除患。几千年来,世世杏林名医高手辈出、族族医方独特誉满华夏、代代民间良医分布在广懋的祖国大地。中医之人、中医之宝药,千百年来护佑着中华民族的生息繁延和健康,中医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保护神,中医药及其治疾方法,是祖先留给我们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最宝贵的财富。从伏羲氏、神农氏、黄帝、扁鹊、华佗、张仲景、葛洪、孙思邈、钱乙、李时珍、……万千年来,我们的先人就不断地偿试研究,通过医疗实践归纳总结,在几千年的发展中积累了大量临床经验,是以来自大地万物的一山一石、一草一木,作用于我们人体的各种病痛及保健的,留下宝贵的疗疾强体医药经验,形成完全的中医理论学说和医疗体系,为祖国人民和世界人们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中国传统文化第四个魅力是中华戏曲艺术的魅力。

扎根于我们世世代代生活土壤上的传统戏曲才是我们真正的文化之根。经典的戏曲文化,是中华文化在漫长的时间过程中,经过历史的筛选而沉淀下来的精髓,是修身证道、昭彰未来的文本。这些优美至极,充满诗画意境的戏词,以其最直白的语句,向我们传递着情感的真知,表露着戏曲的魅力。有着永恒的文学价值,是民族文化宝库里永不凋谢的艺术奇葩;更是我们中华民族非常值得珍惜的宝藏。它承载着光辉灿烂、延续不绝的中华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纽带,更是艺术精神赖以存在的根本。在中国文化发展的各个阶段中,戏曲如一枚磁石,凝聚着民族的魂魄。又像陈年醇香的佳酿,滋养着炎黄子孙的血脉,一直在孕育着,却从未停止过演变和成长。尤其是在中国古代史的后期,戏曲活动更加成为了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构成方式,戏曲集中代表了平凡的民俗文化和高雅的士大夫文化,因此也成为社会大众最为倾心与瞩目的艺术样式。如果说,在中国有哪一种艺术表现形式,体现了最为广泛的群众文化和审美风格,成为从宫廷到市井,从城市到乡村一致爱好的对象,那就是戏曲。由于戏曲每个部分都充满了中国文化的因子,要了解中国文化,不能不了解戏曲。 
无论是乌江自刎挥别霸王的虞姬,还是霓裳羽衣摇摇欲坠的杨贵妃;无论是感叹良辰美景奈何天的杜丽娘,还是无语怨东风的崔莺莺;无论是不疯魔不成活的程蝶衣,还是抗战毅然罢唱八年的梅兰芳,中国戏曲宛若一位待字香闺的古典佳人,伴着唐风宋韵的高叹低吟,沿着南戏、元杂剧的历史轨迹一路莲步轻移而来。正是传统文化的烛照濡染,使戏曲“离形取意”,不求形似而求神似。虚拟的表演如水墨丹青的纵横之笔,长歌当哭、长袖善舞,“无画处皆成妙境”;写意的舞台简约空灵,无花木却见春色,无波涛可观江河;唱念坐打中“汇千古忠孝节义、成一时离合悲欢”,处处体现着戏曲自身诗的艺术表现和诗的抒情美。

戏曲文化几乎是包罗万象,不论是民间节日庆典、拜神请愿,还是婚丧嫁娶、联络感情都被戏曲所垄断,人们周边的文化空间,戏曲无处不在,当仁不让的演变一切民俗艺术载体,更成为世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戏曲题材的创作内容,从上古的神话传说到全部历史故事,一直延伸到当今的现代生活,积累起来的数万个剧目,对于中国传统题材有了全方面立体覆盖,然而不同的剧种和演绎群体,所拥有的各具特色的曲调和表演方式,形成了审美角度和多重风格的覆盖,也形成对不同流行区域的覆盖。

  京剧、越剧、豫剧、评剧、安庆黄梅戏、中国戏曲五大剧种。尤以京剧流行最广,遍及全国,不受地区所限京剧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宝库内的一颗明珠。京剧脸谱、京剧唱腔、京剧表演五彩纷呈,绝妙新奇。“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京剧真是美不胜收啊!在2010年,京剧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京剧的唱腔气势宏美,多姿多彩,有的柔美、有的高亢、有的清爽、有的苍劲,有的飘逸洒脱、英姿勃发、有的似行云流水,一泻千里。

《穆桂英挂帅》讲的是巾帼英雄穆桂英的传奇故事。越剧,是中国的传统剧种。它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腔清悠婉丽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极具江南灵秀之气。《十八相送》是中国民间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里面的经典片段。它讲述的是梁山伯和祝英台之间感人的爱情故事。旋律优美柔和,唱尽千古柔情,直抵心底。《红楼梦 黛玉进府》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红楼梦》中的经典选段。林黛玉刚来到贾府,看到“还愿”归来的贾宝玉,在相互见礼中,两人初见的精彩唱段。“天上掉下个林妹妹,似一朵轻云刚出岫……”唱词深入人心,是几代人心中的经典记忆。黄梅戏,其声腔淳朴流畅,典雅抒情。《天仙配》

中七仙女与董永路遇与分别两场戏更成为惊天地、泣鬼神的千古绝唱。

由于戏曲的广泛普及和影响力的日益扩大,演变和塑造着人们的道德情操、审美观念、文化品格。 戏曲承载着传统道德与价值观,承载着中华儿女对未来的美好期待,

呈现出人们的理想与愿望,展示了生活的苦难与温馨,提供了前人经验和教训。

戏曲把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形成的传统道德观念作为创作的基准点,将发生的故事作为题材通过普遍化的价值评价体系,转化为人们认可的舞台艺术形态,以便于传统道德的弘扬与传播。它所体现出的自主精神、乐观情怀、善良人性、崇高品格、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将人生百态的价值和意义完美的诠释出来。

如今,中国人的身影遍及世界各地,身处地球村的每一个城市,我们都能听到地方戏曲的轻哼吟唱。在当前全球化的文化背景下,我们肩负着精神家园守望的责任,肩负着保护本土文化资源的重担。而国人追寻情感,精神回归,身份表达的主体对象,融入在各具特色乡音、乡情的家乡戏中,它是我们心灵获得安慰的方式,更是精神寄托之所。一部被大众认可的戏曲作品可以影响一代人;一个感人的戏曲作品,会让人抑制不住地流下泪水,感情上的震撼,思想上的鼓舞和教诲,甚至终生难忘。其原因就在于这些优秀作品将外在的艺术表现形式,与丰富生动的实际内容相融合,使人们通过感情的体验和道德的判断,找到人生的理想,提升高尚的情操,将精神上受到的激励与鞭策,在现实生活中转变为自身的行为准则。 
  优秀的传统戏曲能让欣赏大众潜移默化的得到心灵上的净化,情操上的陶冶和精神上的升华,这是传统戏曲具有的独特内在优势。社会大众是文化的接纳者和传承人,更是文化的创造者。通过日益普及的传统戏曲,可以不断地开阔视野和知识,提高他们的综合文化素质,培养对于民族文化的情感,促使社会大众的独特品质走在健康的方向发展。 
传统戏曲文化 记录着一个民族的悠久历史,是中华民族得以茁壮成长的文化根基,它构成了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我们的民族正是在这样的艺术与文化氛围的发展变化中走向成熟,并不断向前发展的。我们应当从这些宝贵的传统中挖掘出现代人遗失的传统人文精神,着力进行民族文化的保护、发展和创新,提升民族文化的审美价值,弘扬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戏曲的艺术魅力,我们怎可忘记?

新的时代,中国戏曲,正焕发着新的生机......让我们多去欣赏民族的传统艺术,让它永远永远放光芒,让它世世代代流传下去!传统戏曲文化 时代精神 ,复兴之魂 深植其中。

中国传统文化第五个魅力是中华传统佳节的魅力。

中国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巨量的文化信息和民族情感,是中华民族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和象征;它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精神纽带。

春节回家,清明扫墓,端午节纪念屈原的传统习俗,流露出敬祖意识、亲情情结,精忠报国等思想,最易唤起中华儿女对亲人、家庭、故乡、祖国的情感,唤起我们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记忆,对于民族精神的认同。

端午,片片棕叶的清香如线,牵引我们的是对祖国的怀念;
中秋,块块月饼的美味如丝,引来我们的是对亲人的思念;
春节,家家团聚的喜悦如火,激起我们的是对家乡的期盼.

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是一朵朵浪漫的花儿,散发着爱的芳香;是一条条欢快的小河,流淌着亲情的甘甜;是一棵棵葱绿的大树,彰显着蓬勃的朝气。让我们过好每一次传统佳节,让每一个佳节的文化内涵再创新的辉煌!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民族的精神,一个民族的生命力。一个民族的重要凝聚力。鲁迅先生说过:“唯有民族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最后让我们坚定信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共创美好未来!

陈道军2018/5/20

推荐访问:传承 基因 绘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