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校工作心得:新时代党性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初探

  新时代党性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初探

  党性教育是党校教学的永恒主题,进一步增强党性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新形势下党校教学的一篇大文章。党校的党性教育是“大系统教育”,是贯穿全过程、涉及各方面、包含全要素的教育。课程是党校教学的基本构成要素,课程体系建设是党校教学工作的基础工作和基本建设,是以提高干部教育培训质量为目的的一项系统工程。推进新时代党性教育的课程体系建设,既要着眼历史,也要着眼现实;既要分析课程框架,也要明晰推进路径。

  一、党性教育课程体系的历史经验和实践探索

  (一)延安时期党性教育的历史经验

  延安时期的党性教育活动,是适应党领导的中国革命由土地革命转向了抗日战争,党员干部阶级来源日益多样、思想认识参差不齐等复杂历史环境需要而素许发展起来的。延安时期党性教育紧贴党的需要、紧扣时代脉搏,呈现出培训理念的导向性、培训内容针对性、培训方式多样性等特点,对新时代党性教育课程体系设计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和友谊借鉴。

  首先,把党性的教育作为一个特殊问题提出来。1937年,毛泽东在党的全国代表会议上明确提出要自觉地造就成千上万的优秀干部,这些干部和领袖要“懂得马克思列宁主义,有政治远见,有工作能力,富于牺牲精神,能独立解决问题,在困难中不动摇,忠心耿耿地为民族、为阶级、为党而工作”。[1]1941年7月1日,中央政治局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增强党性的决定》。这成为延安时期党性教育的目标追求、价值取向,为党性教育课程设置指明了方向。

  其次,延安时期党性教育的内容较为科学。包括:①理论教育,即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革命实际问题的教育。学员能否用马克思主义的原则、立场去观察问题处理问题,是党性的主要标志,也是党性教育的成效所在。②政治教育,包括时事教育及一般政策教育,主要着眼扩大干部的眼界,避免偏畸狭隘、不懂大局的弊病。③纪律教育。重点学习以“四个服从”为核心的纪律,同时十分重视党内民主,讲民主生活教育纳入党性教育课程体系。④宗旨教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也是党性教育的重要内容。⑤革命英雄主义教育。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革命以身作则,同时毛泽东同志还在《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等文章中亲自塑造了白求恩、张思德等鲜活的革命英雄。

  再次,延安时期具有较为科学的党性教育方法。比如当时中央党性的就有课程讲授、实地调查研究、小组研讨、深入整风、参加劳动生产等。刘少奇在延安马列学院演讲时指出:“我们共产党员不能把理论学习和思想意识修养互相割裂开来。我们共产党员,不但要在革命的实践中改造自己,锻炼自己的无产阶级思想意识,而且要在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的过程中改造自己,锻炼自己的无产阶级思想意识。”把理论学习、实践改造和增强党性修养结合起来,是延安时期党性教育的一大特色,凸显了马列主义理论和中国革命实践的鲜活统一。

  (二)中井院、中延院党性教育课程体系的实践探索

  中国井冈山、延安干部学院在成立之初就被赋予探索党性教育的使命。十多年来,两所干部学院依托特有的红色资源,着力打造系列精品课程,通过史实交汇、情理交融的手段触及学员灵魂,成功探索了新形势下开展党性教育课程体系。一是教学布局明晰。两所干部学院均把党性教育作为主线或核心。在此基础上,中延院从理论武装、党性教育、执政思维、历史认知四个方面进行布局,有10大教学模块;中井院构建了以革命传统教育、党的先进性纯洁性教育、基本国情教育为基本内容的教学布局。二是课程设置合理。中延院有课堂讲授、现场体验和社会实践等课程类型;中井院则打造了现场教学、体验教学、实践教学、专题教育、案例教学等,尤其是以唱红歌、人物访谈、革命情景剧为形式的激情教学,做到了把历史变为教材、现场变为课堂、灌输变为互动的要求。三是教学方式多样。中井院以现场体验式教学为主要教学形式,专题教学、音像教学、案例教学、互动访谈、社会实践、学员研讨紧密结合,中延院则涵盖了讲授式、体验式、研究式、案例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总体来看,两所干部学院在党性教育课程体系方面进行了较为成功的实践探索,为党校和干部学院推进党性教育课程建设提供了启示。

  二、新时代党性教育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

  党性教育课程体系是在特定课程理念指导下,遵循干部教育培训规律,把党性教育内容按照一定结构、秩序和联系组合在一起并运用科学方法组织实施的系统整体。包括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形式和课程管理等内容。

  (一)课程理念

  习近平强调,“党性教育是共产党人修身养性的必修课,也是共产党人的心学”。他党性教育也是党校的主课。新时代党性教育课程体系建设,要从三个维度上把握。第一个维度是政治性,这也是最重要的评价标准。新时代党性教育课程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课程建设的任何一个环节都必须绷紧政治性这根弦,引导党员干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第二个维度是规律性。不仅要把握干部教育培训规律、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也要积极探索党性教育规律,如要依靠外在约束力加以推动,要与管党治党的实践紧密结合,要坚持史实交汇、情理交融等。和以知识、技能为主要内容的教育不同,党性教育主要体现为对学员理想信念、道德观念、价值认知的深入影响和有力纠偏,使其党性修养上符合党的事业发展需要。这就要求课程内容占据价值制高点并自觉运用价值传播和价值渗透的规律进行教学。第三个维度是真实性。党性教育是用科学的理论、真实的史料、真切的情感等作为资源进行教学活动,必须杜绝一切“虚伪”“虚假”成份。一方面要着重提高理论的厚度,使理论更加透彻,散发真理的光芒;另一方面要着重提高史料的厚度,使史料经得起检验、经得起推敲。

  (二)课程目标

  党性教育课程目标既具有统一性,即引导学员提升政治修养、道德修养、法纪修养、作风修养,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红色基因,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又具有差异性,即着眼于发展中的当的事业而有所不同。当前,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坚定党员干部理想信念,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旗帜,切实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成为当前新时代党性教育课程的根本目标。党性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必须紧紧围绕根本目标来展开,同时根据不同类型的课程确立具体目标。如党史国史课程是以史为镜,通过学习历史认识到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通过学习历史经验和历史教训把握历史规律,增强执政本领和执政能力。又如党规党纪课程,就是要通过通过正面引导和反面警示,强化规矩意识,增强遵守纪律的主动性自觉性。具体课程的目标有所区别,但最终都指向坚定理想信念,促进党员干部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认知契合党的事业需要、契合党的宗旨和奋斗目标。

  (三)课程内容

  党性教育的内容必须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实际需要相适应,紧紧围绕当的中心任务来确定党性教育大纲、课程、教材等相关课程内容。《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校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了党性教育应包含的课程内容:理想信念教育、党的宗旨教育、党史国史教育、革命传统教育、道德品行教育、法治思维教育、反腐倡廉教育等。同时,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把党章和党规党纪学习教育作为党性教育重要内容”。这些要求为新时代党性教育课程开发指明了方向。对丰富的内容加以梳理,不难发现包括四个种类:一是认知建构类课程,如对党章党规党纪和法律的具体条文和工作要求进行解读,对传统道德文化进行解读,立足点是改变人的认知;二是理论阐释类课程,如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进行阐释,以“彻底的理论”校正信仰的偏差;三是情感培养类课程,如党史国史、革命传统等方面的教育,虽然有认知建构的成份,但更多是培养党员干部对党和人民的情感;四是示范警示类课程,即先进典型的示范教育和反面典型的警示教育相结合,为党员干部明确行为坐标。这四类课程相关融通,分别从认知、理论、情感、行为等方面施加影响,为新时代党性教育课程目标服务。

  (四)课程结构

  在党校主体班教学中,党性教育一般以模块或者单元来安排,其中包括了一系列的党性教育课程,在一些短期培训或以党性为主题的专题培训中,当教育的课程都超过两门。在培训设计中,选择课程的标准是什么,编排课程的顺序如何,同一课程面对不同受众的讲授时间、重点如何设计,这些都涉及党性教育的课程结构。党性教育的课程结构,实质上是课程之间暗含的逻辑关系,是对学习规律的尊重。有两个重要原则:一是以问题为导向,注重理论与实际、历史与现实的统一。根据不同班次学员从事工作、思想认识差异,选择有针对性的课程。同时注重课程之间的搭配,例如侧重理论、历史的课程就需要搭配侧重实际、现实的课程,以更加符合人的逻辑思维来引导学员做到真学。二是坚持情与理相统一,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党性教育是一个由知而情、由理而信、由信而行的思想教育过程,是“知-情-理-信-行”的有机统一,必须以情为基础,唤起学员内心的情感;以理为关键,用真理的彻底性说服人、打动人;以信为核心,推动学员自觉建构党和国家需要的价值观体系。这就要求在课程安排时,既要有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及中国化成果的学习,又要有充分现场性、感染力、冲击力的“感动人的党性课程”。

  (五)课程形式

  党性教育的有效性,离不开丰富多彩的课程形式。针对一段时期以来党性教育方法简单、形式单一等问题,中井院、中延院创新方法取得巨大成功,充分说明课程形式和教学方法对教学效果的重要支撑作用。《意见》明确提出:倡导和运用研讨式教学、案例式教学、体验式教学、情景模拟式教学和现场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深入开展领导工作经验交流和党性分析等教学活动,重视运用网络信息技术,提高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落实这一要求,笔者认为有三点需引起注意:一是专题课讲授要精品化。事实证明,专题授课依然是重要的教学方法,不应丢弃。但专题教学的效果与授课教师、教学重点、表达方式等息息相关,需要用心“打磨”,使每一个专题课都成为精品课。二是运用网络信息技术。网络信息教学具有“痕迹管理”特征,使思想认知的“脉络”得以呈现,也使得“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无立足之地。要积极实施在线课堂、在线研讨、在线课程管理等,充分发挥网络信息技术的作用。三是创新新教学形式要“到位”。当前,教学形式存在一些为了创新而创新的问题,把握新教学形式的“形”却没有把握“神”,使教学效果打了折扣。如研讨式教学,只有在紧扣主题的基础上深入研究、系统思考,且进行了思想的碰撞、认识的交锋,才能达到研讨的效果。又如情景模拟式教学,只有让学员获得“真实”的情境,在“真实”情景中获得压力、展现张力,才能达到教学效果。

  三、新时代党性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路径

  新时代党性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必须从开发、实施、评价的全过程入手,不断夯实基础、规范过程、提升效用、强化保障。

  (一)着眼夯实基础,推进党性教育课程设计开发

  丰富的课程是党性教育顺利开展的基础。推进新时代党性教育课程设计开发,要始终从“供给侧”发力,实现以优质供给夯实教学基础、引领学员需求。

  一是做好需求调查。只有弄清学员的现状和需求,才能使课程研发富有针对性。当前,许多党校都会进行需求调查,但往往调查的深入性、系统性不足,结果是设计的课程与学员需求存在较大差距。新时代的党性教育课程,应该区分于“读屏”的特征,具备新(最新史料、最新成果、最新精神)、深(理论彻底性,论点深刻系统,论据深入剖析)、真(真实情境、真挚情感、真切体验)、实(紧扣工作、思想实际,能够解决学员的实际问题)等要求。

  二要增强开发计划性。新时代党性教育课程研发,既要发挥教师能动性,更要增强研发计划性。各级党校都应该有课程开发的计划,市级以上党校还应该统筹下级党校的党性教育课程开发,确保党性教育课程不断丰富。要强化集中选题、集体攻关的课程开发模式,对新开发课程进行集中备课、专家点评、同行评议,严把课程质量关口,努力新专题开发过程成为教师本身加深对党性认识、增强党性自觉的过程。

  三要统筹内容和形式。既要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更要精选教学题材内容,努力做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让教学形式为教学内容服务。近年来,各级党校都在努力创新教学方式方法,研讨式、案例式、访谈式、体验式、模拟推演式等等教学方式应运而生,并在党校课堂广泛使用,对提高课堂效果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相对教学方式创新来看,精选教学题材内容以及根据不同内容采用不同方式方法这方面的工作做得不够,有的党性教育课程内容陈旧、案例老套,没有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讲授毫无新意;有的为了追求方式方法的新颖,不顾理论的严肃性、逻辑性,片面地用内容去套方法,效果适得其反。正确的态度应该是把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的内容摆在第一位,特别是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放到突出位置,组织相关专业的老师,深度开发出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应开设的教学专题,搞清这些专题内在的逻辑关系,明确教授这些专题的先后顺序,每个专题对应的一种或几种教学方式方法。

  (二)着眼规范过程,严肃党性教育课程实施运行

  规范的实施是党性教育课程取得效果的关键。教学运行是教学主体、教学对象、教学媒介的关联体,必须从三个方面入手予以规范。

  1.规范教师教学行为。探索党校教师准入和退出机制,提高教师理论水平和党性修养水平,实现言教与身教高度统一。整合党校系统优质教师资源,增强课程与教师的匹配性,确保每一门课程都由最适宜的教师担任。对课前准备、课堂仪表、课间与课后下班访谈等环节进行明确规范,确保课堂教学效果。

  2.严肃教学管理过程。抓好入学教育、研讨、民主生活会、论文写作等关键环节,严格教学对象管理,确保党性教育得以规范进行。一是要抓好学员入学教育,实现“三个转变”。二是做好检查督促,把课前作业、课后作业、学员自学等要求落到实处。三是认真抓好民主生活会和研讨活动,提倡学员结合工作实际和思想实际,讲真话,讲实话,探讨和解决一些现实中的难点、热点问题。四是抓好党性分析报告的写作,深刻剖析自我,真正解决思想问题。

  3.完善课程实施条件。新时代党性教育课程要有效实现,除老师方面主观因素外,还必须具备很多客观条件,诸如教学环境的硬件条件、开展调查研究分析的软件条件、团队协作的能力、有效的组织保障等等。如实施现场教学的过程中,一些现场教学点过于偏僻,乘坐汽车要翻山越岭三个小时,一些学员在路途中已经晕车,到了现场接受课程教学难度加大,这就需要对教学点的选择重新考量。又如访谈教学,通过各种途径进行必要的背景渲染、情境带入是教学效果的重要一环,这就要求从访谈教室布置到座位安排、介绍短片、背景音乐等有充分的条件。

  (三)着眼提升效用,完善党性教育课程评价系统

  新时代党性教育课程怎么样,不能自说自话,必须采取适宜标准、多种手段进行客观评价。

  1.完善评价指标体系。目前,对党性教育的考核还停留在撰写一篇3000字左右的党性分析报告方面。这种评价方式显然是不完整的。必须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指标,使评价既涵盖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也涵盖教学现场发挥;既涵盖对教师的评价,也涵盖对学员学习收获的评价;既评价学员“听、看”了什么,更评价学员“做、改”了什么。在完善评估指标体系过程中还要充分考虑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评估分项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合理性、有效性、引导性,二是尽可能地进行量化评估,量化的重点和难点是分值比重的确定及多方评估后的数值综合计算形成最终统一结果的问题。

  2.创新课程评价方式。当前,对党校教学效果的评价一般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这种方式在现实中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时效性差、填写随意等问题。针对时效性差的问题,建议采用“网络即时评价”,对学员对课程教学效果能够第一时间进行评价。鉴于新时代党性教育课程的特殊性,要把对学员在党校学习期间接受教育的每个环节、每个方面进行记载,把学员对课程的评价和班主任、下班辅导老师、任课老师及系统对学员的评价结合起来,实现从评价课程到评价收获的转换。

  3.推进评价结果运用。落实“以评促教促学”作用定位,把评价与课程教师和课程学员的发展紧密结合。学校的年度考评中,对“教”的评价要成为相关部门和人员年度工作考评的主要方面;对“学”评价要与组织人事部门加强沟通,按照有关规定,成为学员履职、提拔、使用的依据之一。

  (四)着眼强化保障,构筑党性教育课程建设机制

  一是整合机制。新时代党性教育课程开发,从地方党性教育资源挖掘,到内容选择、方法取舍、视频录制、课件制作,需要花费大量的时、人力、财力。可以说一门课程也是一项工程。如果牵涉到教学方式创新,甚至涉及社会资源整合,需要广泛的社会动员和社会参与。事实上,但凡党性教育课程建设进展顺利、成效显著的党校,都是党校领导班子甚至地方组织部门高度重视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说,新时代党性教育课程建设,必须首先在党校内部进行动员,同时积极整合社会力量、及时协调解决课程开发中的遇到的问题,才能使课程建设持续推进。

  二是管理机制。近年来,各地党校纷纷组建党性教育教研部门,通过项目驱动、示范观摩、开展竞赛、课程评比、教研活动等办法推进新时代党性教育课程建设。党性教育课程建设是党性教育的重要抓手,应建立稳定的课程开发机构,通过组建课程开发团队、课程教学团队、课程建设专家团队等办法,实现有人抓落实、有人担责任。同时,对业已建成的课程,也要定期更新、不断完善,使课程与时俱进。

  三是激励机制。建立新时代党性教育课程建设的资金保障机制,定期对新时代党性教育课程进行评选表彰。尤其要建立新课程开发的有效激励,引导教职员工组建和参与课程开发团队,投身课程开发。本着“立足学员、满足学员”思路,通过研讨交流、角色互换、提供素材等形式积极引导学员参与课程建设,并对学员进行表彰激励。(弘利教育)

推荐访问:党性 初探 党校 新时代 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