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中共党史心得体会---忆峥嵘岁月,踏红色之旅

今年是建党100周年,党史学习教育在全国上下轰轰烈烈开展起来。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接受红色传统教育,是共产党员“守初心、担使命”知行合一的重要前提。每一位共产党人都应自觉从党史学习中汲取爱国、为民、忠诚信念之勇气,收获勇往直前的力量。

在辽宁锦州义县,“中国炮兵之父”朱瑞将军塑像伫立在朱瑞广场,安静地守护着他曾经浴血捍卫的土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不忘来时的路,才能走好未来的路。”恰逢清明时节,让我们以学习党史为契机,穿越战火硝烟的年代,感受血雨腥风的洗礼,追寻革命前辈的足迹,继续前进。

他的请战,彰显了“抛头颅洒热血”的爱国情怀。1948年7月,朱瑞参加辽沈战役的准备工作,军区领导决定留他在后方主持工作,但他坚持要去前线,便向毛主席请战:“抗日战争的最后两年我在后方,现在我应该带着炮兵到前线去。”毛主席很理解朱瑞的心情,但是想到炮兵必然要配属步兵主力部队作战,这样显然降级使用朱瑞。但朱瑞对此并不计较:“只要能让我上战场,什么级别对我来说都不重要!”就这样,他用不为功名与利禄,只为祖国为人民的爱国情怀,抛头颅、洒热血,用他的汗水、鲜血铺就了走向新中国的道路。

时至今日,远离了战争年代的硝烟弥漫,告别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一穷二白,也许有人会认为,爱国是大英雄、大人物的事,对于普通人来说未免过于遥远。这实在是一种误解。恰如著名数学家苏步青所说,“爱国既可以轰轰烈烈,也可以具体而微,一个真正的爱国主义者,用不着等待什么特殊机会,他完全可以在自己的岗位上表现自己对祖国的热爱。”今天的我们,更应以英雄先烈为镜,用一种温润绵长的方式,在工作日常生活的点滴言行中书写爱国情怀。

他的家书,书写了“舍小家为大家”的赤子情怀。朱瑞自1925年留苏,直到1948年战死沙场,其间一直没有回过家乡。在奔赴辽沈战役前线的前夕,朱瑞给母亲和哥哥写了一封信,倾诉了他对亲人无尽的思念,对革命胜利即将到来的喜悦和对炮兵事业的一腔热忱。然而,这封家书最终没有传到母亲和哥哥的手中。如今,跨越70余年时空,朱瑞的这封家书虽已陈旧、泛黄,但却纸短情长,印证了他朴素和真诚的爱民之心;
字见风范,书写了他舍家为国的赤子情怀。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对革命烈士来说,家书是理想信念的宣言书,是拳拳赤子的家国情怀,是砥砺前行的奋进号角。对于新时代的党员干部来说,更应在永不褪色的红色家书中涵养人民之情,在走近英雄中淬炼为民本色,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将“人民至上”作为价值航向与精神坐标,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鱼水之情”,带领人民群众走向伟大复兴之路。

他的牺牲,诠释了“置生死于度外”的忠诚信念。在攻取义县的战斗中,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次使用缴获美国的榴弹炮。为了了解这种火炮的性能,战斗还没结束,朱瑞就从指挥所出来,途中误触敌人埋的地雷,壮烈牺牲,时年43岁。为了祖国的解放,他在国家危亡之际挺身而出,舍生忘死,带领部队解放义县,谱写了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他的牺牲,屹然成为辽沈战役中的一座伟大丰碑,成为激励新时代党员干部奋发作为的精神榜样。

100年来,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激励了一代代共产党人英勇奋斗,成千上万的烈士为此付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一封封彰显信仰信念的家书,一个个不惜牺牲生命的奋斗故事,展示了共产党人和先进人物的炽热情怀,也映照出广大革命先烈的初心和使命。走进新时代,讲理想是生动的而不是空洞的,讲忠诚也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党员干部应将忠诚信念体现在干事情的责任心、敬业心上、体现在工作的一点一滴中,以实际行动诠释对党的无限忠诚,将自己的涓滴之力汇入时代的磅礴伟力中去。

瞻仰青山,我们铭记历史;
缅怀英烈,我们继往开来。广大党员干部要在党史学习中,传承好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不断提升自身本领,以更加昂扬的精神状态和奋斗姿态,投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

推荐访问:峥嵘岁月 党史 心得体会 中共 红色之旅